|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当世界陷入"过剩",如何走向"有度的生活"?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01年9月20日,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年11月19日-2017年1月9日)在意大利摩德纳

他的思想与生活高度一致


“鲍曼的社会学是一种道德实践。”

澳大利亚社会学家彼得·贝尔哈兹(Peter Beilharz)在其编辑的《鲍曼读本》(The Bauman Reader)中指出,鲍曼不是那种书斋里的学者,他的理论思考与人类的切实处境正面遭遇,在学术象牙塔与公共领域之间架起了一座罕见的桥梁。

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1925年11月19日出生于波兰。1939年,为躲避纳粹迫害,14岁的鲍曼与家人向东逃往苏联,开启了“流动的一生”。他先后流亡苏联、以色列,一度成为军人,投入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前往英国定居,成为英国利兹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家园、身份、语言,作为犹太青年,他早早就学会在几小时之内失去一切。对苦难和屈辱现象的批判性反思,成为鲍曼一生思想的核心伦理。

在大屠杀之后的知识分子反思浪潮中,汉娜·阿伦特关切受害者如何成为“可牺牲的他者”,追问“为什么是犹太人?”;克劳斯·费舍尔等人聚焦暴行的历史文化传统,深究“为什么是德国?”;鲍曼则将大屠杀置于普遍的伦理机制中审视,诘问“为什么是现代?”

“大屠杀不是现代性的例外,而是其潜在逻辑的体现。”鲍曼在《现代性与大屠杀》中指出,正是现代的工具理性、官僚制度、分工体系和效率至上原则,共同制造了公众的道德盲视。


“液态现代性”(又译为“流动的现代性”)思想延续批判社会学的血脉,揭示了后现代“流动性”对个体境况的挤压和异化:伦理责任的碎片化、亲密关系的脆弱易逝、消费主义对身份的裹挟……

鲍曼一生留下77部着作,为理解当代个体生存的核心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他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初版于1998年,书中对工作伦理和消费社会等的解读,与他的包括流动的现代性在内的许多观点一起,成为今天社交网络讨论的热点。

贝尔哈兹观察到,鲍曼的文本思想与他的日常生活实践高度一致:他批判消费主义、流动性和过剩,一直在利兹过着简约、稳定的生活;他珍视沉默的力量、恒久的关系,对妻子忠诚,热爱家务劳动,慷慨接待每一个具体的人。


彼得·贝尔哈兹与鲍曼有着长达30年的友谊。他是国际社会理论期刊Thesis Eleven的创刊编辑,曾任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的社会学教授,现任四川大学批判理论教授。贝尔哈兹常常与鲍曼一家同住,在早餐与晚餐之间的无尽闲聊中捕捉着鲍曼理论的肌理,他也是重要的鲍曼研究者,撰写了八部鲍曼研究着作,梳理出其繁杂思想的核心脉络。

1999年,贝尔哈兹带着一家人去利兹拜访鲍曼,并为约克郡的旅行征求意见。鲍曼喜气洋洋地走进房间,拿出来一张破烂不堪的地图,他在信里写满了给贝尔哈兹一家的旅行建议,准备了丰盛到过剩的食物让他们带上。离开的时候,鲍曼让妻子还有贝尔哈兹一家四口都坐在厨房里。他告诉大家,“我们应该这样静静地坐在一起五分钟,然后静静地分开。这样,我们就会再见面的。”

贝尔哈兹被沉默的巨大力量震撼。这仪式来自犹太人还是波兰人的传统?抑或是突如其来的偶然?他已不想去追问一切的来由,只是带着潮湿的眼眶踏上了旅途。

这个刻意而为的沉默告别式,仿佛是鲍曼温和的抵抗,他终身批判“流动的世界”,因而主动创造出一个个永恒的稳固瞬间,作为自己对人类关系持久性的肯定和祈愿。

如鲍曼所言,“在不确定中寻求善,在流动中承担责任,这本身就是道德生活的开端。”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