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新加坡: 在新加坡住了三年 終於明白為何有錢人都愛這裡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人是標簽,貧窮是編號


在幫一家小店老板整理賬目時,我發現他的客戶分類詳盡無遺:本地中產、馬來勞工、印度工人、中國富二代……

我問他為何分得如此細致,他解釋說因為消費習慣不同。


這話聽起來並無惡意,但聽在我耳裡,卻格外刺耳。

在這座城市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你的收入、你的座駕、你常去的餐廳,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你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

規則將人劃分得清清楚楚,卻也讓人漸漸忘記:生活,並非一場填表游戲。

表面秩序,內心壓抑


最後一個月,我開始感到一種難以名狀的壓抑,不是因為缺錢,也不是因為工作不順,而是覺得自己仿佛變成了一個“模范市民”。

不敢吃太辣的食物,怕氣味影響他人;不敢用油性護膚品,怕在地鐵裡被人皺眉;連笑都不敢太大聲,怕打擾到別人發呆。


有一次,我笑得太響,鄰座的阿姨看了我一眼,我立刻低頭,連笑容都收斂了幾分。

新加坡治安良好、環境優美、法制健全,確實是個宜居之地。只要你願意成為一個“生活機器”,每天按部就班,不喧嘩、不造次、不情緒化,那麼這裡確實很舒適。

可我心中的那股子勁兒,卻越憋越難受。

離開那天,我拖著行李箱走出公寓,風不大,陽光正好,樓下的組屋整齊得如同玩具模型。我低頭一看,拉杆上的手心,已經汗濕了一片。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7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