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李显龙:这国经济终将超越中国,有一重要原因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李显龙最近在一场活动的讲话,把“印度经济终会超越中国”的这个老话题再度推上热搜。


李显龙就直言,从长期来看,印度经济有机会赶上甚至超过中国,而他给出的重要原因就是,印度人口结构更年轻,而中国则面临人口下行与老龄化压力。

这个判断听起来很有道理,毕竟人口结构更年轻,也就意味着劳动力更丰富,但若把结论简化为“人口决定一切”,那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先说几组数据,当前中国仍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和总体经济规模显著领先印度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制造业增加值与产业链完整性,依然是印度短期内难以复制的硬实力。印度当然增长快,但“快”是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基数上实现的,追赶需要时间和质量的跃升,而不仅仅是人口红利的堆积。

至于人口与增长的关系,李显龙指出的核心点没错,人口结构会影响长期增长潜力。联合国与多家机构的中长期人口预测显示,印度人口年轻、未来劳动力占比保持较高水平,而中国在人口拐点上确有挑战。



人口年轻是潜在能量,但要把这股能量转化为生产力、技术进步与持续创新,需要做好3件事:普及且高质量的教育职业培训、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与物流网络、以及能把资本、高附加值产业与人力有机结合的治理与制度环境,缺一不可。

若只有人口而无制度配合,这个人口红利很快会变成人口负担。


印度的优势与短板都很清晰,优势是市场规模、英语优势、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活力,以及近年来吸引外资的政策有所改善。短板则是教育质量参差不齐、识字学习成果仍需提升、基础设施落差显著、制造业配套与供应链深度不足、以及邦与邦之间在制度协调和法制效率方面存在问题。

国际组织和智库都曾发出提醒,印度若不能在就业创造、技能提升与基础设施建设上补课,所谓的“人口红利”可能会被浪费甚至演变成青年失业窗口。




所以问题回到三个判断题上,印度有可能超越吗?这条路容易吗?这是否必然?

我的答案依次是:可能性不大,不容易,绝非必然。历史上没有哪个大国的崛起是靠单一变量实现的;它是制度、教育、产业、外交与技术长期互动的结果。

印度如果在未来10年里完成制造业吸收能力的跃迁、让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快速提升质量、把基础设施短板补齐,并能把外资与本土企业的协同做实,那么在中长期它确实有望缩小与中国的差距,甚至在某些领域实现超越。反之,若这些制度性改革不到位,增长可能继续是“高但不稳”或者“快而不优”。

另外“人口决定论”的毛病说实话很明显,比如若只看“年轻人口等于未来赢家”,那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孟加拉早该成为世界顶流了。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19 Seconds and 7 DB Queries in 0.001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