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李小龍: 李小龍妻子琳達晚年透露:丈夫其實很怕一種對手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973年7月26日傍晚,九龍油麻地戲院燈火通明,《龍爭虎斗》首映前的售票窗口排出百米長隊。人群中有人小聲議論:“他已經走了六天,卻還帶動全城沸騰。”一句話,道盡李小龍離世帶來的震撼——英雄逝去,銀幕形象卻更顯生猛。




1940年,舊金山華埠迎來一聲啼哭,取名“李振藩”。一年後,他隨父母回到香港,在粵劇後台長大。6歲演《金門女》,10歲改藝名“李小龍”,膠片記錄下稚氣卻凌厲的眼神。少年不安分,街頭斗毆頻繁;1958年與同齡拳手較量,把對方打進醫院,父親索性把他送回出生地美國,這才掀開另一幕。


初到舊金山,他只是一名口袋空空的華人青年。為了付房租,李小龍教舞蹈、送報紙,晚上鑽進唐人街地下室練拳。19歲結識日裔商人木村隆興,與幾名西雅圖學生演示“詠春拳”,圍觀者驚歎,“這家伙出拳像鞭子!”名聲由此擴散。1961年入讀華盛頓大學,修心理學,白天上課,夜裡改造拳法雛形,這便是日後風靡全球的“截拳道”。




1964年,加州長灘空手道大賽上,22歲的李小龍身著黑衣登台,三拳兩腿收尾,台下海軍陸戰隊員吹口哨叫好。也是那一年,他與金發少女琳達·埃莫瑞在西雅圖教堂交換戒指。琳達後來回憶:“他握拳時像豹,放松時又像玩笑裡的男孩。”短短一句,把李小龍緊繃與童真並存的氣質寫得活靈活現。


《青蜂俠》播出後,美國觀眾記住了那個用“寸拳”擊碎木板的配角,卻忘記他濃重口音的台詞。制片方以“過於東方化”為由,把主角位置讓給高個白人。失望之余,李小龍決定返港。他對好友說:“想拍自己的電影,只能回家鄉試試。”一句豪言,改變了香港動作片的走向。



1971年,《唐山大兄》上映,票房破300萬港元。隔年《精武門》再創高峰,觀眾第一次見到雙截棍旋出殘影。影院裡掌聲雷動,有觀眾站起大吼:“中國功夫!”那股曾被壓抑的民族情緒,被一記記側踢點燃。李小龍迅速成為媒體追逐的“國際明星”,好萊塢也重新遞來橄欖枝,《龍爭虎斗》由此誕生。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