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大江大河: 《國家孩子》《大江大河3》《珠簾玉幕》,主旋律劇為啥變好看了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過去一提到主旋律劇,大家心裡就一個字:硬。




硬到你媽讓你看,你都寧願刷手機。


硬到導演自己剪完片子都不想二刷,甚至剪輯師都偷偷把正片當背景音刷短視頻解壓。

可就在這幾年,三部劇接連飛升,讓人追得又哭又叫。

《國家孩子》裡,一個上海小囡在零下三十度的草原抱著熱騰騰的羊腿嚎啕大哭,那眼淚混著鼻涕糊了滿臉,卻死活不肯松手。



大江大河3》裡,宋運輝五十多歲,頭發花白,還在傾盆大雨裡跪著求人批貸款,膝蓋砸在水泥地上“咚咚”兩聲,隔著屏幕都疼。



《珠簾玉幕》裡,趙露思演的端午在戈壁灘被黃沙糊了一臉,嘴唇幹裂出血,卻死死攥著一顆價值連城的玉,嘶啞著嗓子喊:“這是我的命!”



讓人忍不住想問:



主旋律劇,什麼時候偷偷把刀磨得這麼利了?

利到直戳心臓,還讓人上癮?

最直觀的就是把“命題作文”寫成了“人生命題”。

以前的主旋律劇,最大的問題就是生硬下任務:

我們要歌頌三線建設→那就寫三線工人;



我們要表現脫貧攻堅→那就寫扶貧幹部。

人物是工具人,台詞像從文件裡直接復制粘貼,觀眾看兩集就跑。

現在的主創終於開竅了:

先有人,再有時代。

《國家孩子》講的是“三千孤兒入內蒙”的真實歷史,但鏡頭始終對准四個孩子:



那個怕黑的上海小女孩,第一次摸到羊毛時抖得像篩糠,手指凍得通紅還一個勁兒往後縮。

那個倔強的蒙古族少年,半夜偷了自家羊腿,用衣服裹得嚴嚴實實,塞到上海孩子懷裡,悶聲說“吃吧,別餓死”,轉身就跑,眼圈卻紅了。

他們先是孩子,再是“國家孩子”。



那一刻你突然就懂了:

原來家國情懷不是掛在牆上的口號,而是零下三十度裡,一口熱騰騰的羊肉湯,燙得舌頭發麻,卻暖得心裡發顫。

但這些還不夠,他們又把人設從“高大全”改成了“高不全”。

過去的主旋律人物必須完美:不怕苦、不怕死、不談戀愛,連哭都要哭得偉光正,哭完還要立刻站起來振臂高呼口號。





現在的主創終於敢承認:英雄也會慫,也會犯錯,也會偷偷掉眼淚,也會在深夜一個人蹲在樓梯口點根煙發呆。

大江大河3》裡宋運輝已經五十多歲,頭發花白,卻還在為東海化工的項目貸款跑斷腿。



那一場雨夜下跪磕頭,彈幕直接刷瘋了。

無數人不再是看故事,而是代入到現實裡:“宋廠長別跪了,我心疼!”

《珠簾玉幕》裡的劉宇寧,一出場就囂張跋扈、油嘴滑舌,第一集就把趙露思氣得摔了茶盞,碎瓷片濺了一地。



可更多人看到的,是終於等到一個有缺點的貴公子。

就是這種“高光裡帶點瑕疵”的真實感,讓觀眾覺得:

原來英雄也是普通人,我也可能在某個瞬間,成為這樣的人。

人物人設的改變只是其一,情緒上也很重要,比如把“說教”換成了“共情”。

以前的主旋律劇最愛用旁白和口號直接灌輸,觀眾聽得耳朵起繭,恨不得把遙控器當飛鏢扔出去。





現在的主創學會了“留白”和“讓事實說話”。

大江大河3》有一場戲特別絕:

宋運輝帶著團隊去歐洲考察,回來開會時一句話沒說,直接把一張照片甩在桌上——那是1985年德國化工巨頭的廠房,幹淨、先進、燈火通明,和他們現在破破爛爛的東海化工形成慘烈對比。



全場鴉雀無聲,鏡頭定格十秒,連背景音樂都停了,字幕都沒有。

結果這一段成了全網最催淚的片段之一。

變相說出了,這就是為什麼要老一輩人要努力的原因。

《國家孩子》裡,上海孤兒第一次吃上羊肉餃子,餓得太狠,一個個燙得直哈氣還往嘴裡塞,嘴角油亮亮的,蒙古族額吉站在門口看著,眼淚一顆顆掉在圍裙上,什麼都沒說,只是默默又去鍋裡多添了一勺。



觀眾自己就懂了:

這就是家國情懷,這就是血肉相連。


以前的主旋律劇一到置景就拉胯:塑料樹、假雪花、綠幕摳得飛起,演員在演,觀眾在出戲。

現在,錢終於花對了地方,花得心甘情願。

《珠簾玉幕》實拍了新疆獨山子、吐魯番交河故城、火焰山,趙露思那場“黑夜騎馬奔襲”的戲,一鏡到底,風沙撲臉,馬蹄聲震耳欲聾。



《國家孩子》為了還原1960年代的內蒙古草原,劇組直接包了3000只羊、200匹馬、幾百頂蒙古包,寧可多花錢,也不能讓觀眾看出假。

結果羊群一跑就是幾公裡,塵土飛揚,孩子在中間哭,觀眾跟著一起窒息。





連配樂都變潮了:《大江大河3》片尾曲請來周深+薩頂頂,民族唱腔撞上電子節拍,硬是把改革年代唱出了賽博朋克的史詩感,一聽就起雞皮疙瘩。

以前的主旋律劇請流量就是為了“帶數據”,結果劇爛了,粉絲也跑了,黑粉倒是留了一堆。



現在的主創把流量當“燃料”:用他們的演技和人設,去點燃更大的火。

趙露思接《珠簾玉幕》之前,團隊做了整整一年的西北采風,學騎馬、學拋繡球、學維吾爾語,開機那天她在零下20℃的戈壁灘連軸轉18個小時,凍到嘴唇發紫也沒喊一聲苦。



結果播出後,路人緣直接爆棚,連黑粉都轉粉。

劇能帶火演員,反推去想的話,劇也不會差。

王凱為了《大江大河3》的宋運輝,減重15斤,把五十歲的中年危機、油膩與倔強、疲憊與熱血演得讓人心碎。

有場戲他獨自坐在辦公室,燈光打在花白的鬢角,手指一下一下敲桌子,那種力不從心的掙扎,隔著屏幕都能讓人喘不過氣。





最後想說

2025年的主旋律劇,好看起來不是因為它們不“主旋律”了,

而是因為它們終於學會了:

把宏大敘事藏進細小的情感裡,把國家命運寫成每個人的命運,把口號揉碎了塞進角色血管裡,讓血一起沸騰。



當你為宋運輝的倔強落淚,為草原額吉無聲的眼淚破防,為端午攥著那顆玉的嘶吼尖叫,

當你看完一集不是去洗腦,而是去照鏡子問自己“我配得上這樣的時代嗎”,

那就說明——

主旋律,終於不再是“被看”的,

而是“被愛”的,被心甘情願地抱在懷裡反復咀嚼的。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