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日本文學不宜多看,越看人越小(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林少華老師曾半開玩笑地對學生說:“日本文學不宜多看,越看人越小,容易內縮進“自我”的殼子裡出不來。相比之下,俄國文學則越看人越大,越外向,越有使命感。”

幾年後對這句話深以為然。


日本近現代文學不爭的代表:夏目簌石,森鷗外和芥川龍之介;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和太宰治。

六個人中有四個自我終結:芥川龍之介35歲服安眠藥自殺,太宰治39歲投水自盡,三島由紀夫45歲剖腹自絕,川端康成74歲含煤氣而死。

為什麼如此?以下可看出端倪。

他們作品的筆觸,總是深入到人物敏感,懷疑,悲觀甚至虛無的一面;閱讀過程像是陷入情緒化,矛盾,不明所以,卻又無法掙脫。

表面上寫的是書中的人物,實則寫的同時代下的日本人,包括作者自己。


這在最近再讀的《雪國》中不證自明。在川端筆下,自我構成的封閉空間注定與世隔絕,唯有死是救贖,淒美但自由。

村上的作品也繼承了這種內在虛無感,例如《挪威的森林》。人物行走在崩潰邊緣,悲傷寂靜貫穿全書,卻又克制到不著痕跡。


帶上這種有色眼鏡,再去看東野圭吾,江戶川亂步,宮部美雪等偵探作家,也能嗅出這種味道。

相比之下,俄國文學有一種蓬勃的生命力,對人與社會、環境的刻畫,人性之矛盾與多樣的探索,宏大卻又具體,直抵人心。

也就不難理解文學為什麼是特定歷史,環境,政治意識的產物,日本文學讓人“陷進去”,俄國文學讓人“走出來”。

可以看,但不宜多看,特別是青少年。

以上隨筆寫於一年前,小紅書和知乎收獲了一百多萬次閱讀,很不可思議!過去這一年看了很多俄國文學大部頭,雖少了很多鋒芒,卻愈加堅定以上想法。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已經有 2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2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2 游客 [制.於.注.繼] 2024-05-15 22:31
    俄國老毛子打起仗可野了,自殺式沖鋒一個接著一個上,結果日俄戰爭遇上日本佬,被幹的找不著北。記著,日本人是戰敗了才破腹自殺,戰勝了可不是。
    評論1 空山 2024-05-15 19:37
    瞎扯。俄國巨著比如靜靜的頓河,戰爭與和平,死魂靈,套中人,哪本不壓抑?作者難道只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之類的打雞血的?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9 秒 and 9 DB Queries in 0.0073 秒

    備案/許可證編號:蘇ICP備1103010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