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每到一座城市,总喜欢到她的老街老巷中去走走,因为老街区不仅仅是一座城市的记忆和根,也是一座城市有别于其地方的性格所在,在那里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一座城市最地道的民风和最真实的生活。 这次参加新浪河南重走青春路的活动,到达郑州后,看离集合时间尚早,便利用这一段空闲时间,独自去了几条郑州老胡同。受篇幅所限,胡同图片单独另发。 晚上,在云台山景区内的酒店大厅里看郑州胡同的照片时,@二姑娘_YYY 说,郑州最后一座四合院快拆了,你应该去那里拍拍的。 只因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角落在郑州地铁二号线疏散用地内,一座有着近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将被拆除。 从云台山返回郑州,便与@83小钟 一起径直去了四合院。 在书院街一下车,随便问了路边一个行人,说,你是去拍郭家大院吧,喏,马路对面就是。 看来这个四合院的名声在当地坊间已经是非常响亮了。 四合院位于书院街112号院,在紫荆山路与书院街交叉口的西南角,西邻紫荆山路,北面不足百米就是商代遗址,周边高楼林立,现是“书院幽荷”游园的一部分,四合院就笼在翠绿的树荫之中,青砖灰瓦、翘角飞檐,一棵夹竹桃树矗在小院一角,花儿开得正艳,几只牡丹鹦鹉安静地站在树枝上的鸟笼里,时光在这里好象放慢了脚步。 就是这个被称为“郑州最后一座四合院”的老院子,因郑州地铁二号线建设,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拆迁危机。 我们从靠近紫荆山路一侧的一家店铺上得二楼,想从这里看一下整个院落的布局。 上楼,结果走道上被一扇门挡住了。 无奈之下,只好爬上阳台。正在拍摄,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伯打开门,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想上楼拍一下四合院。 几句寒喧,原来老伯正是四合院的主人之一,叫郭玉和(音),已近六十。他为我们找出十年前拍的老照片,说,这座建于民国一十八年(1929年)的老房子,10年前因建游园,也曾遭遇过拆迁。当时紫荆山路书院街附近要建游园,四合院周边的房屋都拆了。因为年代久远,郑州市政府曾下令保护郭家大院,将院落纳进“书院幽荷”小游园的一部分,四合院才得以被保留了下来。现在院子里住着7口人,都是姓郭的人家。有网友说是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后代,明朝崇祯年间就住在这里了。 走进院子,第一感觉非常破败。瓦缝里长出的草和小树显示了这个大院的古老,被雨水侵蚀得凸凹不平的墙体见证了这个院落的沧桑。在郭玉和的指引下,那些青砖、灰瓦、雕梁画栋、滴水瓦、格子窗、青石板、花屋檐……屋顶上的檩条上留下的字迹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现在的房子是民国21年(1932年)建的。那些岁月的烙印,一一呈现在我的镜头面前。 按照郑州坊间的说法和媒体公开的报道,“书院街122号院是郑州目前仅存的四合院”,2012年1月被管城回族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十年之后,城市建设继续扩张,地铁修到了四合院门口。今年5月,四合院的主人接到了通知——因地铁二号线建设,郭家大院在拆迁范围内。 郭家大院为何要拆除?这一点在院内所贴的公告上得到答案。公告显示,此处将进行郑州轨道交通地铁二号线一期工程东大街站点的施工,东大街到书院街中间的紫荆山路东侧区域将是地铁东大街站点的主体工程与疏散工程红线区域,规划显示,郭家大院所涉区域位于东大街站的疏散工程内。 郑州最后一座四合院将被拆除!此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众多媒体和市民关注,四合院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之上,热心市民和各路记者纷至沓来。 正院子在拍摄,面前突然多出一只话筒,CCTV的记者竟然也来了。 “您好,打扰一下,听你口音不象是本地人,请问你是从哪里过来的?” “湖北。” “为什么会对这个四合院感兴趣?” “我是从网上知道这一消息的,刚好在郑州参加一个活动,就顺便过来拍了。一座城市不同时期的建筑就是这座城市发展的历史。老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它不可复制,也无可替代。现在的城市到处都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毫无个性可言。城市发展快,固然是好事,但是,一座城市总得有一点自己独特的文化。既然我们无法阻挡城市建设的步伐,那么不妨在拆迁之前先用影像尽快地把它纪录下来吧,这样,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城市的过去就还在。” “您觉得这个四合院还有保留的价值吗?或者说,您有什么建议?” “拆掉重修的金字塔,您还会去看吗?”

■ 四合院位于紫荆山路与书院街交叉口的西南角,西邻紫荆山路,北面不足百米就是商代遗址,周边高楼林立,现是“书院幽荷”游园的一部分。

■ 笼在翠绿的树荫之中的四合院,图片的右侧是紫荆山路。

■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从高处俯看,可以清楚地看出四合院的整体风格。“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 郑州是3600年前的商朝都城。四合院离商城遗址不足百米。

■ 我们从临紫荆山路一侧的门面房上到二楼。

■ 知道我们的来意后,郭玉和给我们介绍老宅子的历史。

■ 这是郭玉和在2003年第一次遭遇拆迁时拍下的图片。他说,当时拍下这些照片,只为留个念想。没有想到后来当时的郑州市长亲自来到四合院,并指示要保护好这个院落。

■ 当时的拆迁场景,可见其周边建筑已经全部拆除。

■ 从外围看,这座四合院东侧的房子只有南面几间是青砖墙体,北面两间的墙体却是红砖,显然是后来新接的,而老房子上面用的是灰瓦,翘角飞檐,新建筑的房顶却是平房样式。

■ 从店铺二楼下来,郭玉和老伯带我们来到书院街正门。四合院所在的书院街,在清代以前是有名的纸坊街,到了郭玉和这一代,纸坊街已经变成了书院街。

■ 从书院街走进去,首先是一道拱形门洞,地上的青石门槛泛着青幽幽的光。

■ 进入大门后,左右各有三间厢房,尽头坐落着正房。加上前排临街的房子,这个四合院共有21间房子。

■ 院子里,几位老人正在里面看着一张老照片。郭玉和介绍说,拿照片的老人是他的堂兄。现在这座院落里,只住着郭玉和的大娘、三叔和三婶等7口人。

■ 问起这座四合院的历史,老人们并不是十分清楚。“郭家原来在东大街住,后来就搬迁到这里,具体是哪个年代,家里人都说不清楚。”

■ 最里面的一间正房上的椽子上文字显示,这处宅院为民国一十八年(1929年)建造。

■ 老人们正在讨论一块牌匾。

■ 这是一块民国六年(1917年)的木质寿匾,是当时一位叫沐平的学生送给郭氏的祖辈郭景麟的。

■ 小院虽然狭窄,却处处透着鸟语花香。

■ 一棵夹桃树高过了屋头,花开花落数十年,依旧焕发着旺盛的生机,见证着这座院落的兴旺和衰落。



■ 精致的雕花,无不彰显着它过去的美丽。

■ 正房大门上方的铜钱镂空装饰。

■ 老人们说这个叫风水口。

■ 窗檐并不是传统的四四方方,而是拱形装饰。

■ 檐角上的标记。

■ 斑驳的老墙。

■ 青砖灰瓦、翘角飞檐,处处透着岁月的印记。

■ 这个檐角已经被破坏掉了。

■ “房角和屋脊上现在啥也没有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红卫兵看到上面坐落着龙凤和狮子,他们就爬到上面去,掂着锤子给砸了。”郭玉和说。

■ “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祀祖宗。”紧锁的门上,一对大红的福字,看上去格外温暖。

■ 不时有热心市民来到老宅里。

■ 这座四合院牵动了整个郑州城的目光,又一路记者过来了。

■ 郭天育老人细心地将脱落的地铁二号线建设拆迁补偿标准方案重新贴在墙上。在拆迁补偿范围内,赫然显示着书院街112号,也就是郭家大院。

■ 我注意到一边厢房上的门楣上钉有一块公房的牌子。

■ 按照郭家的说法,这套四合院是祖上的遗产,而按郑州市房屋征收与拆迁办的说法,只能按公房标准予以拆行迁补偿,双方各执己见,争议很大。公房的这种特殊形态,是我国社会所特有的一种事物。现在公产住房的产权在法律上讲是模糊的。司法实践中对于许多问题是用政策性的临时规定进行调整的,其合法性和合理性也存在矛盾。

■ 拆迁办的官员说四合院的价值交由社会中介进行评估。

■ 郭天育立即对其说法予以反驳,说只有一家公司来进行评估,是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老人甚至详细地说出了第几条第几款的规定。

■ 几只牡丹鹦鹉安静地站在鸟笼里,似乎完全也不在意主人们的争论。

■ 孩子们放学了,在院子里到处跑着玩。

■ 这里是不是有你我的童年时光?

■ 四合院对面待拆的建筑上写满了醒目的“拆”字。

■ 一只小鸟停留在四合院的屋脊上,俯看着整个院子,甚至整座城市。“这房子恐怕是保不住的了”,临走时,郭玉和看着自己生活了近六十年的院子,喃喃地说道。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