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阎明复之父:基督徒到中共特工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一晃到1991年。这一年,年逾90高龄的张学良与夫人赵一荻终于获得自由。他们到达美国后不久,父亲的老朋友,也是张学良的老部下----原东北大学校长宁恩承从美国发来电传,说汉公想见我和明复;过了几天,张学良的侄女张闾蘅又打电话再次转达此意。当时正好吕正操要去美国探望张学良,我便陪同他一起去了美国


  1991年5月29日下午,我们终于在纽约见到了张将军。张学良看到我的第一句话就问:“你父亲玉衡是怎么死的?”我一时哽咽……临行前,当时主持对台工作的杨尚昆主席特意在天津接见了我和明复,叮嘱不要过多地提伤心事,所以我也没有多讲。

  张学良对父亲的死很伤心,他知道父亲死在秦城监狱,而他留在大陆的四弟张学思也死于秦城。提及此事时,他说了句:“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他的意思是张学思脾气不好,所以被折磨得很惨。他又说到自己:“我是天不怕地不怕,明天把我拉出去枪毙,今天晚上我照样睡大觉。”


  张学良对我和弟弟好得不得了,我们喊他“大爷”,就像喊自己的亲人一样,完全没有生疏感。他和赵四有时打小麻将,我不会,总是输。赵四说:“明光你不用给钱了。”他马上说:“不行不行!”然后一张一张地数好,放在兜里,像个老顽童一样,很有趣。

  也是在张学良的建议下,1991年,我出面成立了“阎宝航基金会”。张学良不但赞助资金,而且还亲自给基金会题写会名,都有亲笔信。我想,这也是当年的“少帅”用这种方式,来铭记他们那段特殊的情谊吧。

  “阎家老店”


  抗战爆发后,我们一家从南京逃难到了重庆。大哥、二哥、大姐、二姐先后去了延安,我和弟弟明复留在爸爸妈妈身边,所以也和他们的感情特别亲近。

  抗战时期,很多东北人流亡到重庆,其中不少人衣食无着、没有住处,我们在重庆村17号的家,就成了一个临时收容所。


  我记得家里经常住得满满的,一楼、三楼都住满了人,吃饭都是两三桌。特别是1939年5月,重庆经历了几次大轰炸后,许多流亡到重庆东北人的家被炸毁了,来的人更多。屋里住不下,就在院子里搭棚子。

  1942年为了支撑这个家不断增加的开销,父亲开始到公司做兼职,但即便如此,也经常捉襟见肘。钱不够用,有时妈妈还到街上摆摊变卖衣物一类的,换了钱赶快到粮店去买平价米,有时星期天我们也陪妈妈去摆摊。妈妈是东北妇女,即便在炎热的重庆,她也坚持每年都做大酱,渍酸菜,还买了一盘石磨自己磨豆腐来改善生活。我们吃什么,客人就吃什么。那段时期日子过得紧张,但妈妈从来没有怨言。

  早在南京的时候,周恩来就开始把阎家尊称为“阎家老店”,褒奖阎家的仗义疏财。父亲的一位老友曾这样评论:“那时男男女女诸色人等,各路英雄好汉,没饭吃的落魄豪杰、流浪街头的志士,全到阎家吃一碗饭,喝一口水。老阎是万家生佛。”于是也有人称父亲“阎老佛”,“阎家老店”的名声也越来越响。

  有一天傍晚,有人敲门。弟弟开门一看,是一个陌生的东北青年,穿着一身破烂的打补丁的军服,明复赶紧把妈妈喊过来。来的青年告诉妈妈,他叫周茂林,跟日本人打仗时因为日军施放毒气,他几乎失明。逃到重庆后,饥寒交迫,后来有人告诉他这里住着一位“阎善人”,他就找上门来。说着说着,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妈妈赶紧把他扶起来,让他洗澡换衣服住下来。周茂林原来是吉林农村的孩子,除了种地什么都不会,眼睛又不好,妈妈留下他让他做厨师。开始他煮的饭都是生的,菜也烧不熟,后来才慢慢学会,妈妈还帮着他找了位四川的媳妇。抗战胜利后,周茂林回了东北,父亲后来还去看望过他。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