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銀發浪潮 中國老齡化結構的沖擊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而諸如東方之星這樣的“長江豪華游輪”,也主要是針對的客戶群體是中老年人,往往以廉價為吸引力,協和旅行社的“東方之星”產品11天行程最貴才2,298元。而據旅游業內人士稱11天1,000元到2,000多元的價格,旅行社要麼虧本,要麼不掙錢。據媒體報道,除了像協和旅行社這樣專做“夕陽紅”的旅行社在推廣這類產品外,還有一些大旅行社一般設有老年游部門,也會推廣此類產品。


  盡管各種面向老年人的消費興起了, 但老年人的權益保障方面,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隨著老年人越來越重視生活質量的提升,將來走出家門旅游、身體健康維護等方面,就面臨很強的需求,但鑒於當前的社會保障、醫療水平、社會服務等遠遠不能達到這個群體的需求。比如在東方之星故事後,有媒體也指出,人身意外險“一般只保障65歲以下人群,65歲以上老年人無法投保”,一般旅行社代游客購買的意外險,70歲以上老人是無法購買的,因為70歲以上本身就不在理賠范圍內。在這樣的背景下,“銀發經濟”的市場看似熱鬧,實則更像一種對於老年人單方面的攫取,甚至過程中不乏連蒙帶騙,而很少能正常服務好老年人。

  強調商機之下,卻很難見溫情。全社會除了焦距老年人口袋裡的人民幣,更要關心老年人的內心、精神,從老年人落入保健品推銷的“溫情陷阱”頻頻受騙,到老死家中數日無人知曉,這背後都是精神的孤獨。而且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失獨老人也在近期頗受關注。有關專家推算,1975-2010年出生的2.18億獨生子女中,有超過1,000萬會在25歲之前死亡。這意味著有2,000萬名父親和母親,在中老年時期失去唯一的子嗣,成為孤立無助的失獨老人。而這些問題的破解,就需要一個適應中國實際的養老制度,以安頓這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社區化養老任重道遠

  除了這兩個以旅游相關的銀發經濟故事外,魯山縣康樂園老年公寓火災,則暴露的是當前中國養老機構的大問題。這3年來,連發10余起養老院事故,讓養老院成為令人憂心的“安全黑洞”,更讓老年人談養老院色變。


  在4月29日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民政部新聞發言人陳日發介紹說,截至3月底,全中國各類注冊登記的養老服務機構31,833個,各類養老床位合計達到584萬張,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達27.5張。但按照“百名老人5張床位”的國際標准計算,中國養老床位只是這個標准的一半。業內專家曾指出,當前社會養老服務依然面臨很多挑戰,包括發展規模小、水平不高、供需矛盾突出、相關法規政策不健全、市場參與度低、城鄉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中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成為在人口老齡化快速發展時期擺在政府與社會面前共同的課題。

  現在的養老形式主要有家庭養老、社區養老和社會養老三種。家庭養老在421格局下,這個將會越來越艱難,而現在很多人期待政府在這中間承擔起主要責任,但事實上這是很不切實際的----盡管這本來應該是政府的職責和義務,但客觀地說中國當前的財力物力很難承擔起。政府公辦的養老院除了嚴重匱乏,還面臨著資金不足,人員渙散,機構臃腫,虐待老人等現象也是時有耳聞。另外,根據中國人的家庭觀念,以及日本台灣的經驗和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大的、遠離市區的養老機構並不受老年人的歡迎,往往入住率較低。同時,養老機構也只能解決很少一部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因此綜合考量,社區養老可謂是中國即將要大力推行的最可行辦法。


  社區養老, 就是把家庭養老和機構養老的最佳結合點集中在社區,讓老人住在自己家裡,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服務或托老服務。一些社區開辟了托老所、老年日間照料室、助餐點等社區老年服務場所。在運作上,采取政府保障基本、社會積極參與、家庭合理分擔的方式,整合並充分利用現有居家養老和社區為老服務資源,引導社會廣泛參與。簡而言之,就是政府主導,社會力量(社會資本、社會組織)參與構建“離家不離親、離家不離社”的社區化養老。

  當前養老服務體現的不足,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一塊長期以來都仰賴於政府,而沒有重視社會力量的參與。根據國際經驗方面,英國日本、香港等地在養老服務上均采取由政府、非營利機構、營利機構等構成的多元化的投資運營方式,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政府的財政負擔,也滿足了老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以英國為例,地方政府、志願者、私人機構創辦的護養院的比例分別為17%、21%、63%。

  在社區養老這方面,中國可以借鑒新加坡公共組屋制度經驗,在公共組屋區內,許多公寓大樓底層都不安排住戶,而專門用作幼兒園、教育中心及樂齡老人的工作或活動場所,最大限度滿足社區各種群體的需求。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