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明朝"洪武二年"藏着怎样的秘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洪武二年”是一种象征符号


  “洪武二年”不仅是四川移民迁徙源流上的一大难点,也是明朝移民史上一个令人费解的话题。环顾明初全国各地的移民活动,除确需以确切年份来书写移徙事件外,通常都是以“洪武二年”这种纪年方式来加以表达。

  四川“洪武二年”现象的产生,一般而言,通常应理解为“蜀人楚籍”在明军平蜀后,出于“避忌”的一种行为表现。


  四川各种地方文献也无不证明,早在明军平蜀前,已有各种类型楚籍民众迁入四川,其中既有元末自楚避难入蜀者,也有追随明玉珍入川者,他们一道构成“蜀人楚籍”的主体。

  明朝定鼎天下后,这部分“蜀人楚籍”群体,为适应新政权革除“伪号”的需要,耻于再言及大夏,遂将原本于元末或大夏时期迁入的年代,转写成“洪武二年”。可见,“洪武二年”之于四川,实乃元明改朝换代背景下,附加在“蜀人楚籍”民众身上的一种文化符号。


  继元末明初“徙楚实蜀”现象后,四川又在明末清初发生了再一次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为区分不同时代迁入的移民身份,有的遂将“洪武二年”作为划分明初时代迁入者的识别标志。


  在清初以来的四川社会中,与明末清初新迁入的移民相对照,其中既有宋元时代迁入者,也有以“洪武二年”为标志的明代迁入者,他们一起构成当地的“土着”,“俗称本地人”。

  由于这一划分符合四川历史实际,不失为历史时期四川人口来源构成的真实写照,故这种认识逐渐积淀为四川民众的一种集体记忆。

  到了“民国”年间,当新一轮四川地方志和族谱编修高潮到来之际,“洪武二年”成为指代明初时代的一种象征符号,被保存在地方民间文献中。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