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皇帝: 历史上的中国式干政:皇帝的影子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由朴瑾惠闺蜜干政事件引发的政治丑闻终于尘埃落定,开创韩国第一位女总统先例的朴槿惠,又开创了韩国第一位被弹劾下台的总理的先例。事实上,因为受到制度与人性影响,古今中外,不管什么政体,国家权力的运作几乎都难以杜绝干政现象。在中国,儒家鼻祖孔子主张“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然而,很多时候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在其位却谋其政的现象几千年绵延不绝,乃至在今天的台海两岸还可见其影子。本组议题《权力的嫔妃:历史上的中国式干政》,可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国古代宦官、后宫以及现代史上夫人干政的历史。这是第一篇《皇帝的影子》。


  

  中国古代皇权的象征——北京故宫的一角


  一提起北京中关村,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国硅谷。这里大学林立,科技创新活跃,经济欣欣向荣,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中关村这个名称的来历,居然和历史上的宦官有关。中关村,原名中官村。中官者,宦官之称谓也。自明朝以来就有宦官在这里居住、养老,形成一个宦官聚落,因而得名中官村。中共建政后,这里被规划为首都文教区,在国学大师陈垣提议下,中官村改名为中关村。从中官到中关,名字易改,宦官也早已走入历史,但他们与古代中国的历史纠葛难以湮没。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社会里,皇权始终代表着高度的中央集权,一切权力出自皇帝。然而面对庞大的帝国,皇帝凭借孤家寡人根本不可能实现有效管理,势必要向官僚集团分权。由此,皇帝与官僚集团的矛盾贯穿整个封建社会始终,而这一矛盾又集中体现于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上。

  在这场马拉松式的权斗中,皇权所能依靠的,自认为最可靠的,唯有朝夕相伴的宦官。在皇权的逻辑中,宦官没有家室拖累,与外朝没有任何瓜葛,唯一的依仗就是皇权,因而对皇权唯有忠心耿耿,比文官更为可信。加之帝王生长于深宫,自小由宦官陪伴长大,关系自然亲厚。南汉后主刘鋹就讲过,“群臣自有家室,顾子孙不能尽忠,惟宦者亲近可任”,以至于大臣必须先自宫才能获得任命,满朝文武俱是宦官。

  当然,刘鋹的“欲练神功,必先自宫”,满朝紫朱尽宦官只一个特例。但是,宦官依附于专制皇权逐渐水涨船高,深度介入政局,形成宦官干政的局面,成为权力体系中与外戚、相权并立的一极。然而局势演变一旦达到极致,皇权旁落,宦官也可能废立皇帝,甚至摧毁王朝,因此可以说,宦官既是皇帝最亲信的人,也是皇权最危险的潜敌。

  成也宦官,败也宦官

  宦官之于中国,可谓渊源流长,最早在西周时就有使用阉人作为宫廷内侍的记录。秦始皇时,宦官嫪毐勾结秦始皇生母赵姬干政;秦二世时,宦官赵高专政,指鹿为马,最后杀死二世;汉武帝设立内朝,以宦官领尚书事,参预朝政,制衡外朝相权。先秦至西汉时期,宦官并非全是阉人,直到东汉,宦官才全部使用阉人,开创了中国古代宦官时代,随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高潮。

  东汉政权,从根本上来说是建立在世家大族与皇权共治的基础之上,光武帝刘秀依靠豪强大族,尤其是南阳世族的支持夺取政权。作为回报,东汉皇室的后宫多来自世家大族,形成势力强大的外戚集团。强大外戚势力的存在,是东汉政治生活的一大特点,也是这个王朝高层政治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弊病。

  自光武帝刘秀后,东汉大多数皇帝继位时年龄幼小,由出身豪强大族的太后辅政,外戚势力因此坐大,不但压倒了皇权,也压倒了外朝的相权。皇帝成年亲政时,举目四望,所能依靠与信任的只剩下宦官。于是皇帝借助宦官向外戚夺权。皇帝死后,皇权又旁落被外戚掌握,新皇帝长大后再借助宦官向外戚夺权,如此陷入恶性循环。



  而深居内宫的太后,虽有外戚为外援,也同样信任、依靠宦官,尤其是在汉和帝刘肇依靠宦官夺权后。比如以发明造纸术而青史留名的蔡伦,就深得刘肇母亲窦皇后、妻子邓太后的信任,他在窦太后的授意下,参与构陷章帝嫔妃宋贵人及其子太子刘庆。刘庆之子安帝继位后,蔡伦还被封为龙亭侯。

  东汉到第七位皇帝刘懿去世时,宦官反客为主,具备了足以左右皇位归属的能力,孙程、王康等19名宦官发动政变,驱逐阎皇后,迎立汉安帝的儿子刘保登基,是为汉顺帝。顺帝不但将19人全部封侯,还放纵宦官专权。自此,宦官封侯成为常态,桓帝更是曾一天封单超、徐璜、左悺、具瑗、唐衡等五位权宦为侯。

  桓帝、灵帝时,宦官专权,酿成两次党锢之祸,打击、迫害文官、贵族,宦官凌驾于外戚、文官之上。灵帝死后,外戚何进欲引军阀董卓入宫清除宦官,反而被宦官所杀。后董卓引大军进入洛阳,宦官与何太后一同被诛杀,东汉走到了末路。巧合的是,最后匡扶或者说埋葬汉室的曹操,也是一位宦官后裔,他的养祖父宦官曹腾,历侍四代皇帝,在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

  宦官与皇帝共天下

  宦官干政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繁荣强盛的唐朝。

  唐与隋一样,建立在关陇贵族集团基础上,统治中心位于关中地区,号称以关中制衡天下。唐朝以三省六部三分相权,集权于君王,在权力平衡未打破前,间或有宦官用事,如唐太宗时期重用宦官张阿难为监门将军、银青光禄大夫、汶江县开国侯,位居三品,但难有作为。

  唐玄宗以宫廷政变上台,为回报外朝追随他起兵的有功之臣,重用宦官高力士、杨思勖等人。天宝年间,一切政事皆委于高力士,奏章必先呈高力士而后呈玄宗,小事则由高力士自主决断。宰辅重臣宇文融、李适之、李林甫、杨国忠,节度藩镇安禄山、高仙芝等争相结纳。满朝身着紫袍三品以上宦官超千人,宰辅仰宦官鼻息,权力平衡被打破。

  


  宦官因失去生殖器,受人轻视而心理扭曲,一旦得势就会变得残暴,败坏朝政。图为高力士。

  安禄山的叛乱加重了这种失衡,皇权风雨飘摇,与皇帝“共患难”的宦官更获重用。李辅国因拥立肃宗有功,总理一切军国大事,“宝印符契,晨夕军号,一以委之”,宦官掌军由此开始。肃宗甚至亲自为李辅国做媒,娶已故吏部侍郎元希声侄孙女为妻。代宗时,设立神策军,直接由宦官掌握,镇守关中、京畿。唐后期,神策军是中央政府唯一可以掌控的军事力量,既是威慑、制衡藩镇的利器,但也是动乱之源。皇帝废立皆由宦官,宦官与李氏共天下。李辅国就曾嚣张地对代宗说,“大家弟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而代宗解决李辅国所依靠的则是另一位宦官程元振。

  自宪宗以后,几代皇帝除敬宗以太子继位外,都是由宦官所立。穆宗由梁守谦、王守澄所立,文宗由梁王二人与杨承和所立,武宗由仇士良、鱼弘志所立,宣宗为众宦官所立,懿宗为王宗实所立,僖宗为刘行深、韩文约所立,昭宗为杨复恭、刘季述所立。不仅如此,宪宗、敬宗甚至为宦官所杀。宦官干政,僭越人主,权威自宦官出,原本作为制衡宦官的文官反而全面臣服,牛李党争的主角牛僧孺、李德裕纷纷交结宦官以自重。

  外有藩镇割据、农民起义,内有宦官专政,拥立皇帝如儿戏,唐朝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立皇帝与坐皇帝

  在对待宦官的问题上,明朝是极具矛盾的王朝。其既有太祖朱元璋将宦官列入“执政七戒”,宫中铸铁牌“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严禁宦官干政;也有史上最庞大的宦官体系,十二监、四司、八局号称二十四衙门,宦官逾十万,从中央到地方宦官无处不在。明朝也既有如郑和一般,七下西洋扬国威于海外,清史留名的宦官;也有如“立皇帝”刘瑾一般,足与和珅媲美的巨贪,还有如“九千岁”魏忠贤一般,遗臭万年的权阉。




  根源何在?明太祖朱元璋屠戮功臣,废除延续千年的宰相制,专制集权达到新的高峰,所谓“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正是当时文官体系的写照。但要治理庞大的国家,仍然要向文官分权,出于对文官本能的不信任,朱元璋也只能用宦官去监督文官。因而,当外甥李文忠建议裁减宦官时,朱元璋反应激烈,“若欲弱吾羽翼,何意?”朱元璋早已将宦官视为心腹羽翼了。

  明成祖朱棣,以战争手段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帝位,对文官、诸王的不信任比其父更甚,加之靖难之役中宦官助力极大,因而重用宦官,视为心腹。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特务机构东厂,派遣宦官出使、镇守、监军各地,监督、刺探文官。朱棣之孙宣宗时,二十四衙门之首的司礼监获得“批红”的权力,可以代表皇帝批阅奏章,从制度上开了宦官干政的先例。司礼监秉笔太监在有明一朝号为“内相”,与外朝内阁辅臣并举,王振、刘瑾、魏忠贤等都曾担任此职专权。

  东厂之后,明宪宗为制衡东厂设立西厂,为制衡东西两厂,明武宗又设立内行厂,无一例外都是由宦官执掌。明朝中后期,许多皇帝常年不上朝,宦官成为沟通皇帝与外朝唯一的中介,权势滔天,名臣张居正也不得不对宦官首领冯保恭敬有加。严嵩勾结宦官,担任内阁首辅专权近20年,更有甚者大学士顾秉谦竟拜魏忠贤为父。难怪,刘瑾曾不无得意地宣称“满朝公卿,皆出我门”。魏忠贤文有“五虎”,武有“五彪”,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干儿、干孙遍及朝堂,于是乎“尽内廷外廷治人,而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

  

  宦官因名声不佳,常给人形态乖丑卑谄之感。图为魏忠贤。

  然而,明朝宦官权势緃然显赫,古今少有,但从根本上来说它还只是空前强化的皇权的副产品,是皇权的依附者,是皇权制衡、监督文官的棋子。宦官已经很难向他们的前辈那样任意废立皇帝,凌驾于皇权之上。一旦皇帝改变主意,恩宠不再,皇帝一句话就能将他们打落尘埃,王振、刘瑾、魏忠贤都因此落马,郑和在成祖去世后也被投闲散置。

  宦官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清除权宦拨乱反正后,群臣山呼万岁英明,但继而还是宦官用事。在这样的重复里,明朝的皇帝好像始终是圣明的,只是整个国家的肌体腐蚀殆尽。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清除魏忠贤后,励精图治,世人都认为不当亡国,然而思宗仅维持17年就亡国了。

  随皇权进入历史

  东汉、唐、明出现过三次宦官干政高潮,其间各朝各代都在吸取教训,试图限制宦官权力。如唐朝压低宦官品级,将内侍省长官定为正四品,低于外朝,禁止宦官干政,朱元璋将“多嘴”的宦官赶出宫廷。但在皇权日益强化之下,内宫的皇权与外朝之间的权力链条需要维持,皇权监督外朝文官的需要始终存在,皇帝不任用不信任朝夕相处、了无牵挂的宦官,又用何人?

  讽刺的是,这个貌似无解的难题,在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却被解决了,有清一代几乎没有出现宦官干政的事。晚清八旗势力衰落时,虽然也曾出现诸如慈禧宠信的安德海、李莲英、小德张等颇具权势的宦官,但其权势和影响力与前代已不可同日而语。

  究其根源,清朝以外族入主中原,一面吸取教训严禁宦官干政,一面以八旗子弟填补权力空白,外朝则以满族大臣制衡汉族文官,中央政府实行满汉双首长制,内则廷以上三旗组成的内务府压制宦官,八旗内部皇帝亲自掌握上三旗制衡下五旗,从而形成权力的平衡,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

  尽管如此,因为封建皇权制度已趋崩溃,清政府也没有逃脱灭亡命运。一旦皇权制度崩溃,和皇权如影随形的宦官也就必然成为历史。辛亥革命后,清宣统帝宣布退位,根据民国政府与清室达成的《清室优待条件》,宫内不得再招阉人,宦官与宦官干政随着专制皇权的覆没,在中国正式走入历史。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3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1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