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留學的性價比 這麼算永遠是負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我是一個心理咨詢師,女48歲,92年大學畢業去美國留學,拿了碩士96年回國。我家娃是龍鳳胎兩個小預備,計劃最晚本科出國留學。昨天有個女朋友兒子初一,跟我聊留學的性價比,才有了今天此文。


  

  你為什麼要送娃出國留學?


  1. 鍍金,拿個外國洋文憑,回國就業更有競爭力。

  2. 混得比別人好,掙錢多。

  3. 英文好

  4. 長見識,開眼界

  5. 移民

  我的女朋友送娃出國留學的目的是上面第一條。她40出頭復旦畢業,沒留過學,在世界500強工作。她算了一下本科就送兒子出去,加上碩士,三四百萬總要的。可是看看公司裡那些年輕海歸們,收入並不比沒留過學的公司同輩高。父母多投資的三四百萬什麼時候才能掙回來?這樣的話,留學的性價比豈不是太低了嗎?

  留學的性價比,到底要怎麼算?

  最近有個論調頻頻出現在朋友圈:學區值錢而學歷不值錢。北大清華畢業的年輕父母都買不起北京學區房,由此推導出“讀書無用論”,辛苦一世不如有房兩套。跟去年很火的帖子《逃離北上廣》《我上了985211依然一無所有》一樣,衡量讀書值不值的邏輯是:花錢讀了高學歷,必須盡快盡多地變現,必須比學歷比我差的人/比老家沒有出來的人掙錢多混得好。(你老家村裡養豬的中學文化程度都有可能比你掙錢多)

  

  如果你是這麼計算讀書性價比的,那麼不用往下看了,你跟我不是一國的,雞同鴨講瞎耽誤功夫。

  在心理咨詢這個行業有了一點名氣,我經常接受媒體采訪,每次都會被問到同一個問題:“你的思想很超前,這跟你早年在美國留學有沒有關系?”我說那是肯定的。

  



  一個人之所以成為現在的樣子,那是你走過的路,去過的地方,讀過的書,經歷過的事情的集成。1993年我在美國

  在美國短短的四年,我學到了五樣東西:

  1. 探測到我生存的底線,錘煉了被放到任何國家誰都不認識的地方都能活下去的能力。

  2. 人生可以有很多種活法,你追求什麼都可以,從來都沒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唯一成功標准。不同生活理念的人,沒有辦法比較誰混得更好。

  3. 人有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唯有保持終身的學習力、好奇心和創造力,才能保持年輕的心態。

  4. 中國太閉塞了,至今是個發展中國家,衡量標准太單一。我們以為的很多不可能,只是因為不知道。

  5. 三觀跟你不同的人,少跟他們廢話。

  這五點讓我受益終身,同時也讓我今天成為一個不焦慮的媽媽。以下分述。

  

  我這代留學生,被稱為“洋插隊”。此劇有體現

  之一:探測到我的生存底線。

  我1992年留美,和比我再年長一點的留學生被戲稱為“洋插隊”的一代,除了少數拿到全額獎學金的幸運兒,學費生活費全靠自己打工掙錢。我是上海人,雖說一直到本科家境都是同學中最好的,可是父母能給的也僅僅是去美國的單程機票,還有縫在我牛仔衣口袋裡的200美元現鈔。我的行李箱裡,有一套去中餐館打工的標配:白襯衫黑褲子+平底黑鞋,一下飛機就要去中餐館求職了。

  我去的是休士頓大學,在洛杉磯轉機的時候口渴,看到1美元的大杯可樂,舍不得破開我那兩張百元美鈔,飲水機上喝了點涼水了事。頭兩年,我完全就是赤貧,家具都是街上撿的,中餐館打工的時候把客人盤子裡剩下的沒咬過的點心打包帶回家吃……我是如此頑強的小強一枚,如果不來美國,我是不知道的。有這碗酒墊底,後來經歷的很多挫折,都是小菜一碟。

  

  我,1992年,生命力頑強的小強,桃花依舊笑春風。

  我家龍鳳胎以後是不會像我那麼苦的,學費自然全部由父母准備好。但是挑戰依然很大,這是對他們長大成人最好的磨練。

  之二:人生可以有很多種活法。

  在美國最讓我大開眼界的,就是怪人太多了! 他們安然自得地活著,也沒有人對他們指指點點。我經常聽到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 it’s none ofmy business(不關你的事,不關我的事)。30歲單身女人被譏為“剩女”,這種事在美國是不可能的。



  我後來在外文系的中文課做助教,有個白人學生,四十幾歲了,他一直領救濟金,不想工作,賴在大學不肯畢業,修完了好幾個不同專業的學位。這不,又來學中文了。我問他,你學那麼多幹嘛用?他盯著我不解地問:“學,就是學,幹嘛要用”?好吧,我們不是一國的。他也讓我反思我在中國一直被教育的“有用”哲學,什麼都要有用,要變現,不然就是浪費。

  

  參觀哈佛大學。在美國讀書,讓我明白了教育不僅僅是上課考試,知道了什麼是博雅教育

  我在美國認識一個做鍾表的瑞士人,祖傳的手藝,看到他在那裡慢悠悠地做表,我想,以後自己如果有一門手藝,當個體戶(匠人)也蠻好的。沒想到2011年我實現了此願,離開了大公司這個系統,成了獨立的心理咨詢師,也是個手藝人了。

  前年帶我家龍鳳胎去日本玩,他們發現很多店鋪幾十年近百年只做一樣東西,比如只做壽司、只做拉面、精細得不得了。我告訴他們這叫匠人精神。女兒喜歡吃西點,如果以後她當個糕點師開個蛋糕房,問我會同意嗎?我說,百分百同意。


  

  電影《死亡詩社》

  我推薦《死亡詩社》給娃看,電影裡一個私立學校的男生一心想當演員,固執的父親非要他去學醫(美國醫生掙大錢,那才是正確的道路),結果他自殺了。而我的咨客裡,就有出了心理問題從美國退學回來的上海學生,媽媽強制她學不喜歡以後能掙大錢的醫學院。這就是典型的中國父母。

  之三:終身學習才能永葆年輕心態。

  中國的高考是一考定終身,到了美國看到他們的大學學制驚呼:天啊,這簡直是天堂啊!本科一二年級是通識教育,不分專業,這就避免了中國中學生填高考志願的迷茫;學分制,可以隨意跨系選課,修滿了學分就可以獲得學位;轉系轉校很方便,不需要像中國學生退回原籍重新高考;讀了一半想出去工作,想出國旅行,可休學,學分保存;什麼年紀都可以考大學;一門課有幾個老師教,一天不同的時間有幾次課,晚上也有,方便白天上班的學生……

  我讀碩士的時候基本選擇晚上上課,因為白天要打工,同學裡好多比我年長十幾歲二十歲的公司職員,他們本科畢業就去工作了,有了需要再來讀碩士,不像中國一路讀到博士再工作。我還在加油站碰到一個臨時工,他是博士,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先來打工。

  



  我(站著的女生)做中文課助教,除了在校生,還有公司職員,甚至有退休的人,他們來學習中文,只是因為喜歡。

  我很喜歡隨時背上雙肩包坐在課堂裡的感覺,回國後的這20年,我也經常當學生。我本科碩士都不是心理專業,獲得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證書後也一直在做專業學習;還學習了我感興趣的戲劇舞蹈,投入了很多時間和金錢。

  等我家娃留學的時候,我也一起去。我不當“哈佛媽媽”,我要當紐約大學電影系的學生。

  之四:中國很多不可能,在美國都是可能的。

  我高中一女同學A,除了英文好,其他科目都不好,老師說她考本科都困難。後來她跟著父母移民美國,父母收入低,她一直靠打工補貼學費。畢業後她盤下了一個倒閉的西餐廳,經營得很盈利,後來申請哈佛MBA被錄取。她也能讀哈佛?我想我們的高中班主任知道了眼鏡都要掉下來了。A說,哈佛喜歡有傷疤的人。

  這是朋友圈裡看到的,上海數一數二的民辦初中牛校家長會拍下的,第一張是小預備的排名,第二張是初三排名。一位雞血媽媽的配文:這就是xx文化,誰說xx給孩子壓力大,“壓力”來源於牛娃如雲的環境、你追我趕的氛圍,同時也是孩子們自己給自己的動力,xx讓孩子們真正感受到越努力越收獲。


  

  

  孩子一進校,就天天活在排名裡,沒有別的可能性。這樣的學校我不會送娃去,這樣的家長我懶得理。

  在中國,只有10%的孩子是牛娃,90%都是普娃,因為衡量標准只有一個。在美國,普娃也都可能是牛娃。

  我女兒在還不會寫字的時候,就會用畫畫來表達心情了。這是她花了15分鍾完成的鋼筆畫,完全不像一個12歲孩子的手筆,充滿了豐富的潛意識。她說她眼前能出現畫面(好神奇,我怎麼從來就沒有呢?她從哪裡遺傳的基因,我跟她爸只會畫火柴人)。爸爸看了很激動,跟她聊了一會,父女倆給此畫起名《深淵》。

  



  她現在的成績,就是個普娃,但是我清楚地看到了她的天賦,我需要做的就是努力萬分地呵護她這份靈氣,不讓排名毀壞她的自信。

  去年我去新東方留學論壇,看到一個母親跟高二的孩子說“你想學什麼?”孩子說“不知道。你決定吧。”媽媽很不滿,“你都這麼大了,也該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了吧。”我想,這個孩子大概在家裡在學校裡從來也沒有被賦予過“我想做什麼”的權利。

  

  最近跟幾個都是海歸的女朋友吃飯,家裡都有中學生,說起孩子以後出國留學,我們都沒有把美國藤校設置成目標,我們關注的是孩子本身有什麼特點,他她喜歡什麼,他她的志向是什麼。

  我看到很多孩子有天賦,可是父母會因為孩子成績不夠好,不允許孩子去發展他們的天賦(比如數學不好不許畫畫),只會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有朝一日我女兒也會成為“別人家的孩子”,等父母來取經的時候,我會告訴他們,奧秘其實是因為我是“別人家的媽媽”,呵呵。

  之五:三觀跟你不同的人,少跟他們廢話。

  

  這是1999年《亞洲周刊》,張朝陽上了封面人物,同時還采訪了幾個美國留學海歸,對海歸在國內的發展做了樂觀的估計。我是其中的一個,內頁有我的照片。那時海歸很少,我的職業頭銜是戴比爾斯鑽石中心中國區的公關經理,跟張朝陽沒法比,就是湊數的。

  96年我決定回國發展,這在當時屬於非常奇葩的決定,而且是身無分文回去找工作的。這可不就是沒混好嗎,逃回去的。

  回到上海見到一個跟我同齡的男熟人,已經混得很好了,知道我依然是個窮光蛋,還要找工作,很拽地對我說:“你看你們這些出國留學的,有什麼用啊,錯過了這幾年發展的好機會,現在也沒有什麼人脈……”我笑笑不說話,就再也沒見過。後來偶爾在新聞中聽到他的名字,他確實混得很好,成功人士。我沒有羨慕嫉妒恨,我只知道,我們不會是朋友。

  一個35歲美國留學回來當演員的朋友說,後悔在美國呆了那麼久,沒有國內同學一直演戲的機會。我說,如果你沒出國呢,就能混好嗎?難道你不會說,我沒混好是因為沒有像李安那樣在紐約大學學過電影?

  一個熟人說起親戚的孩子在美國上了名校,結果跑到非洲給窮人挖井,真的是浪費了父母的錢,白瞎了。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人跟人價值觀的距離。

  



  我讓娃留學,是為了讓他們探索更多的可能性----我還可以這麼活,學校還可以是這樣的,書還可以這麼讀,美還可以是這樣的,自我實現還可以是這樣的……

  我對中國教育很失望,我不想讓孩子低齡留學,對他們的心理成長不利;如果現在我可以出國工作掙錢,早就帶他們出去讀書了。

  留學的性價比該怎麼算?

  如果你認為一定要混得比沒出國的同學好,一定要把那幾百萬以最短的時間掙回來,那一定是負分。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8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