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外滩的独特魅力源于“复杂性”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陈丹燕幼时跟随父母从北京来到上海。由于父母在外滩工作,陈丹燕对外滩拥有深刻的童年记忆。多年后,外滩的故事翻转好几回,作家陈丹燕也写下《外滩影像与传奇》,从各个角度记录了外滩的历史。在她看来,无论是建筑还是文化,外滩的魅力在于上海作为历史上的通商口岸所赋予它的复杂性。


  

  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汇”


  外国人的图纸,中国人的工艺

  外滩的“万国建筑”是租界时代西方资本家对于上海的野心,那些大楼由外国人设计,但将它们建造起来的却是中国工人。

  “外滩的建筑综合了中国的建筑元素,因为它们是中国工匠造的。我看过外滩2号华尔道夫酒店的图纸,是纯西式的,但是中国工匠在造房子的时候用到的工艺完全是中国式的,比如那个房梁,看上去是西方的,但搭造的方式是中国传统的。”陈丹燕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外滩2号华尔道夫酒店

  “高大天花板上的西式的藻井,复杂的浮雕,都是中国工匠做的。但是在什么地方,与欧洲各地大厦的藻井就是不同,似乎比例和设计有什么改动,或者颜色,或者灯光。”在《外滩影像与传奇》一书里,陈丹燕这样写道。

  外国人的野心和图纸,由当时中国人的建造技术所实现。这种融合中西的建造过程让外滩的“天际线”在完成之初就拥有了“混血”的独特性。“我看过芝加哥的建筑,发现和上海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芝加哥天际线和上海外滩天际线的建造时间差不多,但从规模、设计理念等方面,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当时是芝加哥现代建筑建设的辉煌时期,整个芝加哥建筑规模比外滩‘大一壳’,天际线也比外滩漂亮,但外滩综合了亚洲的元素,它的优点是因地制宜。外滩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通商口岸的面貌,有中国的元素。”陈丹燕告诉记者。


  外滩建筑的混杂性不仅源于建造时的中西交融,有时也来自中国人的梦想和意识。位于外滩23号的中国银行大厦于1941年完工,是外滩第一座糅合了明显中国风格的大厦,中国式的蓝色琉璃瓦屋顶以及中国建筑上的寿字纹为外滩的天际线增添了独特性,正如陈丹燕在书中所写的那样,中银大厦中西合璧的外观纪念了“资产阶级的工业中国的梦想”。

  上海人的“世界主义”

  外滩建筑群呈现出中西融合的独特魅力,其背后则蕴含了不同的人在外滩的交流和磨合,以及不同文化在这个地方的互相作用。在陈丹燕看来,这些融合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上海人所拥有的“世界主义”。

  “上海人有世界主义的胸怀。”陈丹燕告诉记者,殖民地时代通商口岸的外滩建筑,如今却被上海人接纳为自己城市的象征,这和上海人的世界主义密不可分,“上海人五方杂处惯了,所以不在意接纳外人,也许也不介意成为另一种人。”这种世界主义并非上海人天生拥有,而是在现实的世界中不断形成的。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01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