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文革: 中国当代摄影与文革的影子 (10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文革创造了自己的一套图像与话语的系统,一个柏林的艺术展生动地揭示了这一现象。


  长江黄河,战无不胜

  1966年,正当文革拉开大幕之际,毛泽东在武汉横渡长江,以此宣告,他,仍是那个战无不胜的中国领袖。此后,每年都会有人以畅游大江大河的形式纪念毛泽东。张克纯的这幅作品拍摄于2012年,人们横渡黄河的场面是真实的。


  

  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

  “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接见红卫兵”毫无疑问是讲述文革最标准的摄影作品之一。作为《人民中国》杂志的摄影部主任,翁乃强在文革开始的那些年间亲眼见证了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包括1966年8月18日毛泽东天安门城楼接见来自全国各地的红卫兵

  

  私人照?

  这幅照片反映了1966年代表的那个时代:它其实是一张私人照片,却像是为那时的大舞台精心导演而成。画面的女孩身后,是毛泽东1949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天安门城楼,女孩手中拿着《毛主席语录》-毛泽东天安门、毛主席语录,三位一体,文革最具代表性的画面。

  

  狂热的一代

  曹恺的录像装置《1969之夏》诞生于2001/02年间,反映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年轻一代“投入革命”的狂热之情-不局限于中国:年轻人的偶像──从切瓦拉到约翰列侬,从马丁路德金到毛泽东,以及疯狂追捧他们的年轻人,都在曹恺那里得到体现。

  



  虚幻的记忆

  莫毅将一些文革题材的作品进行再创作,重新组合,系列作品《虚幻的记忆》便由此诞生。《红》这幅摄影作品创作于1985年,它的红色非常刺激视觉,让人不得不联想到文革期间不间断进行的红色宣传。

  


  悲情回忆

  这两位艺术家在2002年至2004年间,创作了摄影系列《礼堂》,反映中国地方、尤其是乡村文革期间用来开批斗会的场所。这些礼堂都是空无一人,摄影的角度也都是将镜头直直对准礼堂的讲台。对过往带有悲情的回忆?

  

  村里只剩了老人

  为拍摄系列作品《人口老龄化》,何崇岳曾在2010年奔波在大江南北,尤其是深入乡村。在他的镜头下,村民都是主角,不过,他们都是些留在村里的老年人,年轻一代都到城里打工去了。


  

  生命的脆弱

  为表达历史的足迹,摄影家海波于2000年创作了系列作品《他们》。这一项目非常艰辛,先要找到文革期间的老照片以及照片上的人,然后按照老照片上的布局,各就各位,照新照片,过世的或找不着的,他们的位置就空着。作品让人不得不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翻阅私人照相簿

  来自北京的冯梦波带来了他的老作品《私人照相簿》。这是一部电脑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参观者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的家庭生活,也可以讲述并编辑自己的故事。该作品曾于1996年在卡塞尔文献展上展出。

  

  打靶成了对射

  蔡东东收藏了1949年至1976年间的大量摄影作品,并用它们作为自己创作的题材,比如装置作品《打靶》就是这样的一部,通过镜子的介入,原来的照片成了相互对射的作品,给人以威胁感。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8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