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看不懂的短道判罚 国际滑联的尴尬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一位匿名专家告诉新华社,针对韩国队摔倒后影响后面比赛的情况,目前国际滑联的规则没有明文规定属于犯规,“如果预赛或半决赛出现这种情况,被影响的队伍可以晋级下一轮,决赛中就属于‘不走运’了。”一位转型为教练的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表示,对于韩国队摔倒后的身体接触属于可判可不判。


  参加过三届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的荷兰人克斯特霍尔特则认为,没有判罚韩国队可能是因为他们的摔倒不存在主观上的故意。由于中国和加拿大队被取消成绩,原本是B组冠军的荷兰队幸运拿到铜牌。

  当争议、混乱频现国际滑联是否需要反思?


  但克斯特霍尔特也表示,很多时候他也不明白裁判为什么给出判罚。他还提到规则出现了较大的改变,而所有运动员都照过去的规则滑了十年左右,现在很难重新适应规则,所以他向国际滑联建议:“从现在开始,公开裁判手中的比赛录像,这样运动员们也可以从中学习。”

  无独有偶,阿波罗也呼吁今后裁判在宣布判罚的同时,也应该公开判罚的依据和相关录像、照片。

  的确,体育比赛、尤其是奥运会这样的顶级赛事,一个不仅令观众看不懂、还让业内人士看不明白的处罚,如果官方没有第一时间给出具体解释,极易产生巨大争议,严重影响这个项目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短道速滑的特点就是对抗激烈、速度极快、身体碰撞非常多。在平昌冬奥会的赛场上,出现了非常多的犯规判罚,甚至一个比赛日就多达14次判罚,队员个人或集体绊摔,有的比赛甚至只剩下一两人完赛。随着竞争激烈,裁决难度无疑将会增加,如何保证判罚的公正透明,也许将成为国际滑联未来改革的重中之重。

  尽管这种高偶然性和对抗性也正是短道的魅力之一,但连专业人士理解都不一致的规则很难说是好规则。而让判罚“看得懂”,不仅是为了避免引发争议,也是为了保证教练、队员、观众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知情权。


  值得些许欣慰的是,国际滑联公布判罚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风波。但在未来,国际滑联也应有义务对类似判罚进行澄清,一是让判罚的尺度和规则更透明,避免再次出现这种谁都“看不懂”的局面;二是必须让运动员清楚自己哪里犯规,在未来有的放矢。

  其他奥运项目也曾因判罚引起风波,雅典奥运会体操比赛,除了韩国选手梁泰荣本该到手的男子个人全能金牌被误判给美国选手保罗·哈姆之外,俄罗斯名将涅莫夫单杠的得分偏低也引起普遍不满,观众嘘声导致裁判当场修改了分数。那次丑闻之后,国际体联决心对体操打分体系进行改革,使得打分更加透明,2006年起体操取消10分满分上限。无独有偶,国际滑冰联合会也曾进行花样滑冰评分制度的改革,如今花滑的评分制度更加细致,更加精确,而且将很多模棱两可的标准进行了充分的量化。

  当然,另一方面,规则的复杂绝非是让人敬而远之的理由。在20日比赛之后,中国短道速滑队就判罚一致性的问题向国际滑联提出申诉,不过这一申诉已经被驳回。国际滑联在答复中引用有关规则称,提交申诉的截止时间是在比赛结束后30分钟,因此中国队的申诉被驳回。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把赛场内外的规则吃透,很容易吃亏。

  正如国际奥委会委员、国际滑联理事杨扬所说,“对于裁判规则的熟悉和了解,也是比赛的一部分”。只有尽量去熟悉和适应规则,才能争取利益最大化。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36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4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