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職場故事: 我在非洲做電商:每天想不到的劇情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我在非洲做電商:每天都有想不到的劇情,終於活下來了


  

  


  非洲小哥們做起快遞也可以很拼,家庭主婦悄悄開起電商服務站……

  ?文 | 網商君

  去年7月,馬雲第一次踏上了非洲的土地。在一次演講中,馬雲說很後悔自己沒有十年前來非洲。他發現“非洲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大陸”,“我從現在開始,每年都要來非洲,去三個非洲國家。”

  王科比馬雲早半年第一次踏上非洲的土地。這位前阿裡巴巴員工,在2017年初,以合伙人的身份,加入了總部設在杭州的非洲B2C電商平台KIKUU集酷,以平台模式幫助中國商家敲開非洲市場大門。

  

  王科

  王科從沒想過自己會和非洲結緣,他不像馬雲那般高瞻遠矚,只是碰巧遇到了這樣一個機會。但在阿裡巴巴七年的工作經歷,讓他有信心操盤一個全新的電商平台。

  然而,真做起來,遠沒有想象的那麼簡單。從電商的角度,非洲確實是一片藍海,如同馬雲所說,“盡管基礎設施不盡完美,但這裡面就蘊藏著機會”。看到這個機會的人也越來越多。早在四年前,前華為駐肯尼亞員工楊濤就創辦了主要面向東非國家的B2C電商平台Kilimall。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Kilimall踩過的各種坑並不能成為集酷可以繞過的坎。“國際化是(在當地)待出來的,不能靠在杭州YY。”王科說。

  在非洲摸爬滾打的近兩年,王科碰見過之前職業生涯中從未見過的“幺蛾子”,每天的劇情跌宕起伏。在這片電商尚處萌芽的土地,初創電商平台不僅要共同面對支付、物流體系極為薄弱的殘酷現狀,還要在不斷升級的市場競爭下,各自摸索出一條能長久活下去的道路。

  “剛開始走完兩個非洲國家,你覺得市場摸得差不多了。但跑過15個國家後,你會發現12億人口的非洲,市場極為分散,每個國家的文化、經濟和消費水平都不同。”王科說,只要跑過非洲,就不會再妄想著把一個非洲國家的成功模板,套用到另一個國家。

  好在王科帶領著集酷生存了下來。他告訴《天下網商》,短短一年時間,他把集酷的GMV(銷售總額)從20萬美元做到120萬美元,翻到了6倍,實現盈虧平衡。目前,集酷非洲注冊用戶達到100萬,覆蓋了加納、坦桑尼亞、剛果金、喀麥隆、烏幹達、尼日利亞等6個非洲國家,去年從中國發往非洲的包裹數量100萬個,熱銷品類包括鞋包、手表、帽子、3C數碼等產品。

  



  集酷加納站

  而近來也開始有國內產業機構對集酷表達了合作的意向。在9月6日舉行的中非民營高峰論壇上,集酷和上海復星集團達成了相關合作意向。

  從產品經理到電商創業

  王科是個不太願意走常規道路的人。

  中國科技大學計算機系本科畢業後,他中國人民保險公司深圳分公司工作。結果“天天端杯茶,下午打藍球”。兩年後,他離職加盟騰訊。那是2004年,騰訊還沒有什麼門檻的時候,面試可以直接跟張志東(騰訊創始人之一)聊。王科成為騰訊的產品經理,負責移動QQ項目。

  兩年後,用戶過億,王科卻對自己的價值產生了懷疑。他被獵頭挖到上海掌上靈通,中國第一家納斯達克上市公司(後退市)。但因為內部混亂,王科待了不到一年就走了,他決定放空自己,到復旦讀了一個MBA。

  再次面臨職業選擇時,王科經同學介紹結識阿裡巴巴,聊完後,發現阿裡“跟當初進騰訊的感覺非常像”——大家非常care(關心)業務,公司文化簡單。就這樣,王科在阿裡一幹就是七年。先後做過國際站的產品開發,兩個內部創業項目,以及速賣通西班牙站的負責人。

  如果不是因為內部的組織架構調整,王科可能會在速賣通的國際化道路上一路狂奔——他自稱對海外還比較喜歡,大四時也曾考慮去美國留學,結果趕上了911紐約世貿中心恐怖襲擊,留學計劃也隨之擱淺。

  離開阿裡後,王科和前同事做了一陣澳洲鮮奶的進口生意,還在杭州下沙的保稅倉建了一條生鮮的流水線。結果創業沒多久,又趕上生鮮進口政策調整,團隊散伙。

  就在王科賦閒在家陪剛出生的孩子“陪得有點無聊”時,一個前同事給他推薦了集酷。

  集酷的創始人徐征,用王科的話來說是一個“超級有夢想的土豪”,是埃塞俄比亞航空公司在中國的總代理。後來在此基礎上又做了一家貨代。之後,當發現有很多人從中國代購,創始人覺得自己既有物流,又有倉,為什麼不自己做個電商呢?2015年,集酷就此誕生。

  2017年1月10日,王科正式加盟集酷。

  “每天都在撒狗血”

  8月初,在集酷位於非洲加納的公司中,王科目睹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早會”。

  幾十個集酷加納快遞小哥圍成一圈,虔誠地低下頭,一同念誦經文,祈求天主保佑一天的平安。這是天主教的禱告儀式,每天開完早會,快遞小哥們就會自發地聚在一起完成禱告。

  

  加納物流團隊做禱告

  “做壞事,上帝會懲罰你的。做人一定要誠信,這是主的旨意。”在早會和禱告儀式上,加納物流團隊的高管會穿插這樣的教導。

  原來就在4個月前,加納站出現了好幾起丟包裹的情況。裡面裝著的貨品價格不低,是在非洲十分暢銷的techno、傳音、vivo等智能手機產品。

  “查完監控,有一位快遞小哥特別可疑。”王科說,加納物流團隊的上班時間是早上8點,但有嫌疑的快遞小哥來得特別早,提前一小時就到了公司。更讓人生疑的是,其他快遞小哥都丟過件,就這位小哥的包裹一個沒丟。

  後來一對質,的確是這位快遞小哥所為。在完成報警、辭退、通報批評這一系列“殺雞儆猴”的流程後,團隊還總結出了一套通過宗教管理團隊的辦法,“通過教義告訴他們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王剛說,“這還是當地員工想的,我們還真想不到。”



  “撒狗血”的劇情遠不止這一出。王剛說,今年初,集酷開始與加納當地經銷商合作,在自己的電商平台上賣起了創維彩電,銷量非常可觀。但沒過多久,另一家非洲最大的本土電商平台Jumia開始從同一個經銷商進貨,銷售價格還比集酷上要便宜。王科心裡不是滋味,自家平台先賣火的電視機,為什麼經銷商給另一家平台更低的進貨價?

  “我們馬上找到經銷商,結果經銷商說,給另一家的底價其實更高,是對方自掏腰包虧本銷售。”王科立馬在對方平台下了訂單,要買20台彩電,最後卻被告知電視機只剩下了兩台。“就這樣搞來搞去,現在想想還挺好玩的。”

  拋開文化差異、行業競爭上的各種插曲,包括集酷在內,所有在非洲創業的電商平台,還面臨著一道相同的難題——非洲孱弱的支付和物流體系。“支付上,非洲國際信用卡持卡率很低,再加上信用卡盜刷頻發,信用卡支付體驗並不好;物流上,當地物流大多只提供幹線運輸,最後1公裡,往往沒有人管。”


  集酷的做法是花錢自建支付和物流系統。一方面,集酷與非洲當地移動運營商合作,自建支付錢包Kpay。另一方面,集酷選擇在加納這樣的重點市場自建物流團隊,購買摩托車,招聘快遞小哥,發展最後1公裡。“到現在,集酷在整個非洲大概有150多號人。”

  

  穿上安全背心的集酷快遞小哥

  王科記得,剛跑非洲跑市場時,經常會聽到當地中國商人抱怨:“小黑太懶,一天送到100個件就不送了。”為了激勵物流團隊,王科找來物流經理,提出了一套激勵方案。“比如,送達一單給一塊錢,送達率達到90%,一單多加2毛錢,如果幫忙推廣,訂單漲20%,那麼快遞小哥一單的收入再漲20%。”

  聽完王科的提議,加納站物流經理二話沒說同意了。王科反倒有些詫異,“我問,你們不是4點下班,就要回家喝酒了嗎?”物流經理回答得非常實在:“有了激勵機制,感覺是為自己幹活,以前是固定薪資,我幹嘛要拼命?”

  王科說,集酷目前在加納的平均訂單量在3-4千單左右,有一個幹線的訂單量甚至超過了加納當地的郵局,“郵局看到我們天天有貨送,還跑來找我們,問能不能將一些訂單交給他們。”

  接地氣的破題之道

  在非洲做電商,心臓要經得住煎熬,身段也得更加靈活變通。

  “論撒錢,我們撒不過大平台。”王科說,要是在尼日利亞這樣的大市場,和大平台正面競爭,很可能會得不償失。相反,如果從大公司忽略的小市場入手,或許能擊中“他們的弱點”。加納和坦桑尼亞,就是集酷選中的兩個重點市場。

  獲取第一批種子用戶時,集酷做了大規模線上付費推廣,但成本極高,“一個新用戶要20美元”。

  早些時候,中國買家的貨物是先統一發到集酷廣州倉,再通過埃塞俄比亞航空運到當地。要是遇上跨境物流延時,“花錢辛辛苦苦買來的用戶就會說,我當初的判斷沒錯,就不應該在這個‘騙子’公司買東西。”王科頓了頓說,“這就是在非洲做電商,你要面對的現實。

  



  集酷在非洲線下的推廣活動


  去年7月,王科曾帶領集酷,熬過了最艱難的一段日子。“(市場)量沒起來,但招了很多人,一個月大概虧了100多萬。”看到數字,創始人徐征見到王科都忍不住說,“科長(王科的外號),又一輛卡宴砸進去了。”王科笑笑,“他也沒說別的,我們就繼續幹。”

  但這次交的學費,讓王科調整了業務邏輯。“我們還是一家初創小公司,不像大公司能拼命撒錢。要先起量,再談其他的。”王科說,集酷的優勢在於背靠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資源,但難點在於,短時間內,很難在非洲市場迅速形成規模,把“點連成片”,最後輸出一套泛非洲電商解決方案。

  為了迅速覆蓋市場,把攤子鋪大,王科找到了一些接地氣的推廣策略。

  有一回,集酷收到了加納一座偏遠小城發來的第一筆訂單,在這之前,這座小城裡還沒有人在集酷上購物。“我們找到這個買家,問能不能把她家變成一個收貨點?這樣一來,幹線成本能大大降低。她說,‘沒問題,反正我現在也沒工作’。”

  一年後,王科回訪這座小城。他發現一年中,那位偶然下單的家庭主婦幹脆花錢租了一個店面,每月租金相當四五百人民幣,店門口懸掛著大大的KIKUU橘色logo,光靠幫當地人下單代購,這對小夫妻一個月就能賺上千元人民幣。這和中國各地的農村淘寶服務點頗為相似。“去當地看一下,你會發現電商確實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集酷在非洲的一個買家收貨點

  說到這個故事,王科有些感慨。“非洲沒有工作的年輕人太多了,他們太需要這種賺錢的機會。”不知不覺間,集酷平台上的一部分買家開始轉變為賣家,他們從集酷上拿貨,再通過Facebook、Whatsapp等社交通訊平台進行銷售。“所以,我們現在主要通過增強商品豐富度,吸引老客戶復購,他們則會通過自己的社交網絡,幫助我們接觸到之前無法觸達的用戶群體。”

  今年初,集酷開始加碼本地倉。以手機電視等數碼家電品類為例,通過加納本地倉發貨,消費者兩天就能收貨,而走普通的跨境電商物流,到貨時間至少需要兩周。王科認為,非洲市場的跨境電商紅利正在逐漸消失,“通用的跨境物流和支付方式,很難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購物體驗。采用本地倉和本地化支付方式,會更加貼近非洲消費者。”

  和非洲年輕人一起創業

  今年6月,集酷杭州總部迎來了一群年輕的非洲電商創業者。

  他們是阿裡巴巴互聯網創業者計劃(eFounders Fellowship)第三期學員,從非洲數國飛抵杭州進行為期兩周的培訓。除了參觀螞蟻金服、盒馬鮮生、阿裡巴巴商學院和菜鳥智能倉,30多位非洲創業者還到集酷和王科交流了一番。

  



  非洲青年創業者到訪集酷

  “這些非洲創業者挺靠譜,背景學歷都不錯,甚至對電商的理解比我們還高。”王科說,通過這次見面,他與南非、肯尼亞、尼日利亞的支付和物流創業者建立了合作關系。“我到肯尼亞時,參觀過eFounder學員Sendy的物流公司。他們用戶界面做得很牛,還能看到快遞小哥的具體位置。”

  在這批學員中,90後盧旺達電商創業者利亞(Leah Uwihoreye),特地給王科寫了一封郵件,想和他談談合作的可能性。大學畢業後,利亞沒有像其他同學一樣忙著找工作,而是搗鼓起了自己的手工電商平台,以幫助盧旺達大屠殺中幸存的寡婦,把她們制作的手工藝品通過電商賣到國外市場。

  

  盧旺達90後電商創業者利亞

  在給王科的郵件中,利亞提到,盧旺達對中國商品的需求量很大,一直做出口的她想與集酷合作,嘗試做做進口生意。利亞沒想到,王科直接把集酷盧旺達站的代理權交給了她,交易傭金五五開,如果能將交易翻番,她能獲得全部傭金。

  “目前策略是加納自營,其他國家放開。”王科說,求規模,就不能想著賺錢。每一個非洲本地市場,都需要像利亞這樣有自驅力、又了解當地市場的合作伙伴。

  “只要在非洲做過本地化,就會知道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在今年走訪非洲國家的行程中,王科在中非國家加蓬,碰到了一位在當地開拓市場的海信員工。“他一個人要跑5個國家,得和當地的巴基斯坦印度商人談代理權。”

  王科說,很多中國品牌在非洲並沒有建立真正的銷售網絡,只是把貨壓在當地代理身上。“找代理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是要拓展更小的銷售節點。”在王科的構思中,集酷在加納的50多個物流第三方合作伙伴,在未來都可以發展為銷售合作伙伴,不但能送貨,還能賣貨。

  和在中國互聯網行業發生的一樣,王科也需要快速地調整自己的策略。去年年底,他定的策略還是把加納成功的模式復制到其他國家,通過平台的發展,把當地的支付和物流做起來。這半年過去,他已經放棄了復制的想法,“這件事已經沒有意義了。”現在的重點轉向在當地找到核心的資源,來幫助做這件事。

  王科也放棄了以平台為主,支付和物流做為支持的原有策略,改為向阿裡巴巴三駕馬車並駕齊驅的生態模式靠攏。“因為一個平台的量不支持一個水電煤形的業務做得非常大。”王科認為的理想狀態是,如果將來支付和物流做大後,能夠向其他需要在非洲開拓業務的公司輸出。

  不久前,王科招到了集酷在中國的第一個非洲外籍員工——中國科技大學博士生Juma。為了來集酷,Juma拒絕了騰訊、傳音的offer。“股權是虛的,我們其實是在用夢想挖人。”王科說,“這件事挺好玩,這群人挺有趣,那就志同道合,不枉此行。”

  “我也希望能變成非洲的阿裡,但在變成阿裡之前,我們要先當個生意做,要活下來。同時,也要考慮當地合作伙伴的利益,長期地把這件事做下去。”王科說。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569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