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流浪地球: 图文:从《流浪地球》聊聊科幻世界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什么是科幻?


  科学幻想,简称科幻,一般指「用幻想艺术的形式,表现科学技术远景或者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影响」。自19世纪,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创作以来,从最初的小说形式,慢慢衍生到电影、电视剧、漫画等多个领域之中,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文化。

  2.为什么需要科幻?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人因思想而伟大,而科学幻想,正是人类基于现有的科学知识及假设,对未来的大胆想象,以科技为桥梁,通向对人类社会发展和命运的终极思考,那些科幻创作,乃是想象力与思想之间互相微妙作用的结果。

  科学幻想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一个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未来世界、一段传奇的冒险,更是对哲理、人类本身及社会的思考,对未来种种可能的预言。无数着名的科幻作家,以其作品表现出的卓越想象力,启发着越来越多的人,有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最伟大的科幻作家 阿西莫夫 着书500余册,不断拓宽着人类想象力的边界,他提出的“机器人学三定律”是当代机器人学的基本法则,直至今日,人们都还在使用和遵守这个法则。他预言了互联网、太空移民、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3D电视与多媒体教学……在某种程度上,阿西莫夫预言了现代世界的诞生。

  

  ▲阿西莫夫

  论经济收益,

  上个世纪60年代的《星际迷航》,70年代的《星球大战》系列,拉开了一个时代的序幕,这些知名的IP延续至今,仍在不断翻拍,狂揽了近千亿美金。

  

  ▲《星球大战》海报

  论哲理思考,

  《黑客帝国》三部曲对于机器文明产生与进化的假设、黑格尔异化理论的诠释。

  《2001太空漫游》中可以看出希腊神话中的轮回主题,人与科技的关系,人性的探讨。

  



  ▲《2001太空漫游》海报

  这些充满机械蒸汽的科幻作品,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之下蕴藏着质朴的哲学命题与对人类自身的终极思考。

  然而这些着名的科幻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国外的。

  3.中国科幻

  中国科幻的道路走的十分艰辛。

  中国科幻史开端于1904年,清光绪30年,《月球殖民地小说》,但当时作者的科学素质良莠不齐,科学至上论泛滥无比,科幻小说亦受古典神魔小说影响,呈现出一幅光怪陆离的景象。

  上世纪30年代战火纷飞,“九一八”后老舍绝望愤懑,写下了一生中唯一的科幻小说——《猫城记》。

  建国初期,张然的《梦游太阳系》郑文光的《从地球到火星》刘兴诗《地下水电站》等科幻作品仅涉及少儿科幻,文笔浅显。

  70和80年代,科幻小说受到一场“科幻就是伪科学”的全国性批判,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各位名家纷纷封笔。

  即使是现在,普通中国人能够举出的中国科幻作品或是作家也是屈指可数。

  其中原因,

  客观上,是因为历史与政策,断代严重。

  主观上,也是最主要的,是人们对科幻小说的定位大多停留在科普与少儿,这些科幻作品只在一个小众范围之中,一些科幻作品甚至被视为另类,并不为主流所了解或认同。

  中国科幻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座星光璀璨的科幻文学殿堂里,缺席了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人,一个古老而又富有进取精神的伟大民族,却鲜有科幻作者能够名载史册。

  2015年8月,刘慈欣凭借《地球往事:三体》成为第一位获得雨果奖的亚洲人,“刘慈欣单枪匹马将中国科幻提升到了世界水平”,中国科幻文学第一次为世界所接受,《三体》大火,擎起了中国科幻的旗帜。大刘和《三体》逐渐进入了主流语境,他的其他科幻作品也得以被大众接受认可。

  


  ▲刘慈欣

  但中国科幻电影仍是一片空白。

  曾经传出《三体》将被拍成电影的消息,一时震惊与讥讽同出,反对与质疑齐倒,唯恐国内不成熟的“五毛特效”毁了这部宏大的科幻史诗。相较于一年至少几部科幻大片的好莱坞、最近大火的漫威宇宙,中国科幻电影才刚刚踏出她的第一步——《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海报

  4.中国式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改编自刘慈欣的短篇同名小说,将于今年2月5日大年初一登上大银幕。

  大刘的作品从来不缺少那些发人深思的精神内核,《流浪地球》以宏大悲壮的背景,在绝望中,将人性暴之荒野。硬科幻的外衣之下,是一个有一个古老而深邃的哲学命题。小说固然已经被读者们接受,那么电影呢?

  

  ▲《流浪地球》海报

  从以往成功的科幻电影看,《流浪地球》想要成功,最不可缺少的两大因素:一是剧情,二是特效。


  小说为了迎合电影,方便过审、制造起伏势必进行修改,但电影上的修改也均由大刘亲自操刀,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剧情,但自不必差到哪去。

  特效以于多支预告片中窥得一二,虽不能面面俱到,但基本可以认定是现今为止中国电影中做的最好的特效了,尤其是预告片里木星的满屏糊过来,和行星发动机蓬勃而出的画面,着实震撼。看惯了英文,在末世类型的电影中看见汉字和各种中国地标建筑也确实是一种神奇的体验。

  

  ▲《流浪地球》剧照

  《流浪地球》的制作过程也不可谓不艰辛,导演郭凡甚至抵押房子来支持拍摄,吴孟达看过剧本后,钦佩这是中国人写的科幻,带病上阵演戏,吴京更是自投几千万才避免其夭折。

  这批人支撑起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但中国的观众应该放低期望,调整心态。

  从《阿凡达》《变形金刚》到漫威、DC宇宙系列,美国已经拥有完备的科幻电影生产线,中国每年都会被美帝的各种特效大片疯狂轰炸,我们对于科幻片的要求已经被那些巅峰之作拉得很高了,切不可觉得这刚破土的小苗比不过那些参天大树就随意弃之。《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意义,丝毫不亚于《大圣归来》《白蛇缘起》于国漫的意义。

  



  ▲《流浪地球》剧照

  5.《流浪地球》对于中国科幻电影的意义

  第一层意义,对于中国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将填补中国科幻电影的空白,成为国内硬科幻标杆之作。

  至今为止国产科幻电影一直是众导演不敢稍越半步的雷池,技术要求高、拍不好还容易被骂。《流浪地球》的票房结果将极大的影响国内科幻事业的发展,如果票房还行,无疑将给中国科幻打上一剂强心剂,甚至成为中国的“星球大战”开创一个时代,大刘、韩松、王晋康这些优秀的科幻作家的创作将成为一座座文化金矿,带动中国科幻再次起飞。

  如果《流浪地球》失败了呢?资本将不会流向这个领域,若干年内都不会有制作团队涉足科幻题材的商业电影,因为这不但烧钱,还没一些打情骂俏的片子好赚钱,不是吃力不讨好吗。中国科幻电影将继续蒙在阴影之中,中国科幻电影市场继续被美国科幻片占领,没有中国式科幻,没有自己文化背景下的科幻片,输出美帝价值观,谈什么文化软实力?!说什么文化自信心?!

  

  ▲《流浪地球》剧照

  第二层意义,对于未来中国

  「有两种东西,使人们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其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中国的少年就是中国的未来,《流浪地球》将给孩子们种下一颗种子,一颗探索精神与想象力的种子,对于头顶的星空,对于整体的人类科学探索,拓展未知边界,未知领域,都能点燃热情。

  从《三体》的“圣母”程心到《流浪地球》的浓浓的父子之情,刘慈欣的作品一直贯穿着一个核心的观念: “爱”是人类社会存在下去的根本因素。其中蕴含着中国元素的哲学思想,体现着人类对于终极关怀的思考。

  有多少人小时候一说到梦想,就是宇航员、科学家,但长大以后却为了生计而疲于奔命,渐渐对世界失去了好奇,失去了探索的精神。低头走路,也别忘了时常抬头仰望星空。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0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