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聰明父母不會說我們這輩子就靠你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好好努力,我們這輩子就靠你了”,這是中國的很多父母從小就會對孩子說的話。可問題是,單純靠孩子很多時候是靠不住的,尤其是階層逆襲這件事。


  2016年,哈佛大學教授帕特南和他的團隊在花了數年時間,研究了107個美國出身於工人階級和中上階層的年輕人,出了一本書叫《我們的孩子》。

  


  在這本書中,只為揭示一個真相:代際之間的影響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的多。

  是的,父母所處的階層對下一代的影響遠超我們的設想。這種影響往往不單純表現在金錢上,還包括穩定的婚姻(安全感)、充裕的時間(陪伴)、強大的社會關系網(資源)、父母的教育學識(眼界)等等。

  階層跨越,更像是一場家族代際之間的接力賽。你,才是你家孩子最好的起跑線。

  1

  寒門難出貴子?

  1948年,有個名叫“王淑貞”的江蘇女子帶著13個孩子,跟隨富商丈夫遷徙台灣。不幸的是,次年丈夫在蘇南買了一批魚苗,乘太平輪運往台灣途中不幸遇難。

  丈夫的突然去世,讓這個大家庭一下子失去了最主要的經濟來源。因為孩子眾多,此後,這個出身富有家族,向來不事家務、玉手不沾滴水的“大家閨秀”、“富家太太”只能放下身段,當起了“下人”和“幫傭”,給富人家裡帶孩子、洗衣做飯、家教音樂。

  她所有能依靠的只有自己的一雙手,一雙可以沒日沒夜工作、能掙到錢幫她養活全家的手。如果換做其他任何一個家庭,可能早就讓孩子輟學打工添補家用了。可她卻嚴格教育孩子,要他們每個人都要上學接受良好的教育,並且“以後要有本事有出息”。即便在家裡都快揭不開鍋,一家人蝸居郊區簡陋小屋的時候,她也堅持讓孩子往返幾十裡地上學,從不曾間斷過。

  最終,她的13個子女都培養成了博士,從事科研、商業、藝術、IT、金融等各個領域,其中還有三位獲得““美國十大傑出青年”。

  她,就是國際知名“神探”李昌鈺博士的母親,一位橫跨三個世紀、被美國兩任總統贊譽為“一位偉大的母親”的女子。

  

  王淑貞13個子女教育背景及工作去向:

  李昌銓(男):上海商學院畢業,從商。

  李昌鐸(男):台灣農學院、美國紐約大學從事科學研究。

  李昌鋼(男):聯合國非洲農耕顧問、美國環保水利工程師。

  李昌雲(女):台灣中央政校畢業、美國文具公司工作。

  李昌瓏(女):上海家政學校畢業、美國時裝設計。



  李小楓(女):台灣大學農化系、美國愛德華大學碩士、美國匹茨堡大學博士、美國紐約大學終身教授。

  李昌娪zㄅ禾ㄍ宥獯笱А⒚攔υ即笱П弦怠⑷蚊攔亓種と弊懿謾⒚攔咀懿謾

  李昌霞(女):美國杜魯大學畢業、美國保險公司電腦設計。

  李昌萍(女):台灣東吳大學法律系畢業、任法院法官。

  李昌鑫(男):美國馬裡蘭大學博士、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研究院副院長。

  李昌鈺(男):美國紐約大學博士、康州警政署長、國際知名“神探”。

  李昌如(女):台灣國防醫學院畢業、從事護理工作。

  李昌芷(女):台灣新聞學院、美國時裝廣告學院畢業、美國知名廣告設計專家。

  寒門難出貴子是因為金錢因素嗎?是,但也不完全是。

  如果論起貧窮,在當時的台灣比王淑貞家窮困的大有人在。可有多少窮困家庭的人寧願選擇讓孩子輟學打工掙錢,而不是像王淑貞一樣“一個都不能少”的,始終堅持每個孩子都接受良好的教育,沒有讓任何一個掉落階層?

  2017年8月22日,深圳一名23歲的青年想上學不成跳樓自殺。原來,青年早年因家庭經濟不佳,初中就輟學出來打工補貼家用。後來他想重新入讀中專學些技術,雖然家庭經濟已好轉,但他卻依然遭遇了父母的反對。

  作為一個在一線城市生活的年輕人,想必他通過觀察周遭,早已了解到自己倘若再不努力一把,就會無法脫離當下的生活一生都要為生存而戰,可現實卻又給了他重重一擊。家人的冷漠讓他看到了自己人生的後半程,這種對現實的無力感,最終導致他走上絕望的邊緣。

  我們以為寒門難出貴子是因為金錢的匱乏,而真相確並非如此的二元簡單。寒門跨越階層難的重點不在“寒”,更多是在“門”,父母及家族親人的眼界、學識,以及價值觀、人生觀都對後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很多人往往只看到了別人富庶的家底,卻沒有了解到那些始終興旺的家族,傳承給後人的不僅僅是金錢,因為真正能傳承下來的財富是才華、知識、經驗、信仰和修養。

  2

  家庭,到底怎樣影響了年輕人的人生軌跡?

  帕特南教授在他研究中從父母的教育水平、婚姻狀況、社群鄰裡、非婚生育等多個角度分析了家庭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在此摘錄二三:

  學校教育的階級差

  在眾多研究數據中,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是,學校教育中出現的階級差距:一個人能否大學畢業,家庭出身更重要,而不是中學時的考試成績。

  如果你成長在經濟收入最低的家庭中,那麼即便中學成績好,你從大學畢業的幾率,也要低於生活在高收入家庭但成績差的同齡人。


  

  如果說數據是死的,那麼現實則是:越是教育程度高的父母越會鼓勵自己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而教育程度低的父母反而會表現出一副無所謂的態度。

  也就是說,出身在不同的家庭年輕人,從一開始就站在了完全不同的人生起跑線上。

  弱關系

  弱關系,或者可以理解為社會資本。

  弱關系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尤為重要。所謂弱關系,是指孩子的父母是否有朋友能夠在孩子找工作、申請大學或生病就醫問題上隨時施以援手。



  

  從圖中可以看出,教育程度更高的父母,擁有更廣的社會關系網;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他們孩子的社交圈就很難超出親戚與鄰居的范圍,在諸多社會職業中,較之於高知家長,他們認識多一些的只有“門衛”。

  普通家庭的子弟很多時候並不缺乏努力的決心,缺乏的只是看清方向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如果沒有家族長輩及外來資源的補位,往往在人生的關鍵時候,決定了年輕一代完全不同的人生走向。

  不同社會階層的經濟能力是懸殊的,但更為懸殊的則是那些看不見的資源。

  不平等在代際間的不斷積累和疊加

  容易讓人忽略卻又無法回避的現實是:不平等是會不斷積累和疊加的。

  比方說,只有上層階級家庭的父母能讀到科學的育兒理論和新方法,而他們教出的孩子,也因此在智商和情商上都遠遠領先於底層家庭的孩子。這種在人生起點上便已種下的不平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本加厲。


  甚至包括該書本身的銷售數據,也有頗有寓意:在某電商平台上,北京上海兩地的銷售占了全國的60%。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家族幾代下來都很難脫離社會底層的命運,而羅斯柴爾德的家族和事業卻興旺超過了200年。同樣的,我國恢復高考後,那些通過高考及改革開放,重新站到人潮浪尖的人,大多還是當年社會運動中被打倒的富農富商的子弟們。

  

  中國呢,階層流動上升的通道關閉了嗎?

  從中國當下的發展階段來說,上升通道的口子雖然在漸漸收窄,但階層遠未到固化的時候,依然存有大量機會。

  很多人抱著“讀書無用論”的錯覺,總是舉例“早年很多沒有好的家世和教育背景的人,也能靠個人努力躋身中上階層”,但那只是因為從當時中國的發展階段來說,社會流動性遠未固化造成的。

  但從近期北大清華兩所學校的數據來看,中國重點大學農村學生比例自上世紀90年代起不斷滑落。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清華2010年農村生源僅占17%。

  上升通道在收窄,但依然存在,大家都還有上車的機會。

  很多父母總是單純的寄希望於下一代,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個家庭,父母首先不能放棄的就是對自我的要求,不論是物質還是認知層面。而我們中的多數人,有一天也會是另一些人的起跑線。

  3

  大家為何焦慮?



  很多年前的一個晚上,在北京東三環外的大董烤鴨店裡,我和一個多年未見的朋友閒敘家常。那段時間我工作中幾次全力嘗試卻總是铩羽而歸,精神有些焦慮。

  朋友開玩笑的說:你難道要超越馬雲嗎?

  被他一調侃,我發現自己頓時釋然。有什麼好焦慮的呢?!不說馬雲,阿裡集團幾萬名員工裡可以作為我們天花板的人還不一抓一大把?我們多少人總是期望一代人的成就,就能跨越別人數代人的積累。可卻忘了,跨越階層更像一種家族代際間的接力賽,每一代人能夠跨越的階層其實是有限的。

  比爾蓋茨的母親是IBM的董事,在1968年全美很多高校都沒有電腦的時候,他所就讀的私立高中就有一台PDP-10計算機,供蓋茨和他的朋友學習Basic編程。

  巴菲特的父親是國會議員,他8歲的時候去紐交所參觀,親自作陪的是高盛的董事,而這家投行至今依然讓全球頂尖高校畢業的學子趨之若鶩。

  甚至中國互聯網圈BAT的幾位大佬,也大多出身優渥家庭。

  

  6

  我問我的朋友:你不焦慮嗎?他說:我已經努力過,也知道自己到了天花板了,不焦慮啦。

  朋友十年前發電子郵件的時候,收件人地址欄裡有個名稱是“奶奶”。我當時還有些納悶,以為是誰取了一個這麼霸氣的昵稱。後來才知道,那個郵件地址真的是他奶奶的。老人家年輕時畢業於上海某知名大學,彼時已年近80。

  你說,他真的不焦慮嗎?我相信論事實他有足夠的底氣說這句話,但我更相信只是因為人生階段的不同,大家對生活有不同的感悟罷了。幾個人年輕的時候是不焦慮,不願意自己步子能盡量邁大一些呢?只不過當你嘗試了各種努力,看清了世界的真相後,也接受了命運給自己安排的位置。

  焦慮?

  與其擔憂“寒門再難出貴子”,焦慮自己的後代輸在起跑線,莫不如好好努力生活,不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也不抱怨上一代不努力,而是做好自己,讓自己的家庭不被折疊,後代不掉落階層還有個更好的起點。

  但凡“盡力”爭取過的人生,或好,或壞,都是最好的安排。跨越階層,是一場家族的接力賽,而我們每個人要做的就是:盡全力跑好自己這一棒。

  ?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5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