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奥斯卡: 中国式的妈妈 何以感动奥斯卡(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华裔女导演石之予,首次执导动画影片《包宝宝》,就捧得奥斯卡小金人。石之予成为李安之后,第二位捧得奥斯卡的华裔电影人。可以说,川妹子石之予为中国赢得骄傲。


  

  曾几何时,凡“中国式”就没好事。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请客、中国式大妈广场舞……不一而足。但这一次,中国式父母,为什么能够征服奥斯卡那些挑剔的专家?中国式父母的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价值取向?


  还是回到影片之中。

  影片一开始,在新年的喜庆中,胖乎乎的妈妈非常娴熟地包饺子、做包子,迎接全家团圆的美好时刻。饺子做好后,妈妈就在小窗户那里张望。原来这是一对空巢老人。何处是归程,长亭共短亭。他们望眼欲穿的孩子,一直都没回来。

  老夫妻意兴阑珊地吃起包子。老头子郁闷,三两口吞掉,拿起公文包扭头就走。只剩下老妈妈,默默流着泪,吃了一个包子。再吃第二个,到了嘴里,小包子突然大哭起来。

  老母亲惊恐到了极点。看着包子小嘴一张一合,发出小娃娃的哭叫声。瞬间,老母亲脸上就慈祥了。小包子打了一个喷嚏,一挣扎,出现了一条小腿。然后就是第二条腿。双腿一蹬,爬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包子小人。谁也没想到,小包子突然获得了生命。妈妈有了第二个孩子,小包子也有了妈妈。

  

  再为人母,这个妈妈诚惶诚恐,还有隐隐的担忧。如海子所写,“孩子静静地长大,母亲静静地注视。”孩子成长的惊心动魄,母亲辅助孩子成长的隐忍艰难,都在静静的岁月流淌之中。静静的背后是忐忑不安。妈妈小心地呵护小包子,喂他吃肉,让他吃得饱饱的。

  童年总是美好的。妈妈到哪都带着小包子,上超市,想着小包子喜欢吃什么。跳广场舞,小包子也跟随老太太们翩翩起舞。最感人的一个细节是,有几个踢足球的小伙子,捉弄小包子。看到足球直奔小包子,妈妈居然来了一个C罗式滑铲……

  到了青春叛逆期,小包子不再听话了。妈妈做的满桌子菜他都不肯吃。自己躲在房间里打电话,零食满床都是。可怜的妈妈,在门外,不得要领地胡乱猜测。这是小包子的妈妈,不也是我们的妈妈?

  小包子把原先的眼镜拿下,戴上墨镜,和一大堆坏孩子出去疯。再后来,一个卷发女郎来了,手指上的钻戒散发着光芒,这是对小包子主权的宣示。妈妈的隐忧变成了现实,又一个孩子要一去不返了。这是不是普天下所有母亲的悲剧?

  果然如此,儿子亲亲妈妈,挽着女朋友就要离开了。妈妈突然发疯似的,把儿子拉回来,把门死死顶上。但儿子坚决要离开。失控的妈妈突然、突然把小包子放进了嘴里。石破天惊,她竟然把小包子吞下去了!

  失魂落魄的妈妈,趴在地上哭泣。正在伤心欲绝的时候,突然从睡梦中惊醒,原来这一切都是一个梦。



  一个空巢老人对孩子的思念的梦,一个做好包子等待一家人团圆老母亲的梦,一个把为儿子包的包子当成孩子老母亲的梦。当你老了,头发白了,孩子走了,睡意昏沉……叫天天不应,叫子子不灵,这究竟有多残忍?

  但电影还有一个光明的尾巴,老母亲在梦醒后,忍受一阵阵孤独袭来。一个长着包子脸团头圆脑的儿子真的回家了。他坐到妈妈的床头,此时无声胜有声,就是道歉。

  回来就好,胖儿子打开礼品盒,取出蛋糕和母亲分享。妈妈给孩子吃的是包子,孩子给母亲吃的是蛋糕,这是两代人的差异。但不变的是,如小时候一样,母子俩的头紧紧靠在一起。

  孩子们回来了,年才叫做年,家才叫做家。一家人团圆,大家包饺子。儿子很笨拙,肉馅怎么也包不进去。母亲刮儿子的鼻子,正如当初刮小包子鼻子一样。这里有一个细节,耐人寻味。没想到拐走儿子的那个卷发媳妇,她的包子包得很好。

  

  这是为什么?因为媳妇会长大,会成为母亲,也会有孩子,孩子也会离开,她也会成为空巢老人,然后包好小包子在小窗口等待。母亲的宿命似乎就是等待。生命就是如此一代代传递下去,如此不动声色,但又如此轰轰烈烈。

  现在我们再进一步,分析这个故事何以会打动挑剔的专家?

  首先,这是石之予母亲的人生故事。

  石之予生长在一个移民家庭,是家里的独生女儿。她的妈妈是一个“包子大师”。影片中包包子的手法,就是模拟了她妈妈的动作。石之予所讲述的正是她母亲的人生故事。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说:“故事并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一种载体,承载着我们去追寻现实、尽最大的努力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在我看来,石之予挖掘出了混乱生活的真谛。

  因为是独子,石之予母亲总是不得要领地保护着她,像对待电影中的宝贝小包子一样,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母亲对她的思念,对她的爱也曾一次次深深打动她。但她还是丢下母亲,一次次离开,明明知道有老母倚门,亲朋盼信。

  离开母亲,也是一个孩子的宿命。对石之予来说,她需要给母亲的一个呼应,或者是一个郑重其事的回答。告诉母亲,她是值得的。这就是这部短片的由来。

  在获奖感言中石之予表示:“我的朋友、家人、姐妹,没有你们的话,这个短片也出不来,其实我很爱我的母亲,所以我非常能理解包宝宝中母亲的心态,如果没有你们的理解支持,不是我的母亲的话,我也没办法做成这部短片。”

  电影自然是艺术,但艺术必然来源于生活,而且最好来源于你自己的生活。你就活在这个艺术中,也是活在这个生活中,你被艺术感染也被你自己打动。如果你不能打动自己,也就不能打动别人。

  一旦你深入生活的最深处,你的血脉与生活相连,你不仅能感动自己,也能让所有人为你泪目。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动于衷,发之于外,如此而已。

  其次,这是一个中国母亲的人生故事。

  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无法忘记自己黑头发和黄皮肤,当然更无法改变的是我们的基因和血脉。我们的传统文化滋养了我们,我们都是一样的存在。

  石之予母亲是我的母亲,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母亲。我妈妈曾经和我说:“儿子,我们拿钱给你,是把10块钱当成1块钱。我们自己,是把1块钱当成10块钱。”尽管我妈经济上一直对我苛刻。印象中,我读大学了,有一年压岁钱变成20元,还吓了我一跳。


  还有我们一个老同事。儿子是清华大学高材生,后来去英国深造,再后来留在了英国,进入一家银行工作。过了几年,娶了一个媳妇,人家也在英国留学,也在英国找了工作。照理说,这两孩子只能是别人家的孩子,人生发展太顺了。



  不久后,媳妇怀孕了,再后来有了小孙子,媳妇辞职在家带孩子。家庭有了新成员,媳妇又辞去了工作,生活就比较拮据了。本来就是老夫妻一直资助,现在资助的力度还要不断加大。

  两个中国退休老教师,资助两个清华留学英国的高材生,这是一种什么观感?老同事拿着小孙子的照片给我们看,小娃娃像小包子一样,虎头虎脑,非常可爱。但她也没有见过自己的孙子,只在照片上亲热。

  这是很多空巢老人的现状。他们不断给下一代输血,鞠躬尽瘁,他们自己呢,却常常被遗忘。我预感到这或许也将是我的命运。很可怜,也很凄惨。

  触龙说:“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这就是中国式母亲,宁愿自己孤独,也希望孩子发展,走出去,越来越好。

  但悖论是。孩子发展越好,将来离父母就越远,父母就越不能享受孩子的福。孩子发展越差,往往就在父母身边,父母反而更多地享受了天伦之乐。

  但身为父母的人,哪一个不是孜孜不倦的把孩子推向优秀,赶往卓越?哪一个不是期待着孩子越飞越高,事实上就是离自己越来越远?

  我说一句非常残忍的话,孩子离得远了,见面少了,感情慢慢也就淡薄了。这不是哪个人的过错,这是人性的弱点。除了祈求上苍保佑,我们真没任何办法。

  最后,这是全世界妈妈的人生故事。

  之所以感动了西方,就是这个母亲不但属于我们,也属于所有人类。她的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或者说母性的光辉。


  这个奖项不仅是颁给石之予的,更是颁给她的母亲。人们的眼泪是为美好和心酸而流,也是为自己而流。

  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这个母亲有着强烈的控制欲,她肆意随心所欲捏造孩子,最终无法控制,就宁肯把孩子毁灭。这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事实上却是一派胡言。

  母亲怎么毁灭了孩子?是孩子抛弃了母亲好不好?母亲辛辛苦苦做好了包子,在包子中寄托了深深的感情,但儿子最终却没有回来。她感动了包子,却未能感动儿子。

  包子变成了她的包子宝宝,也只是在梦中。当然,梦中的母亲是感性的,她不必伪装,她拼命和媳妇争抢儿子,她舍不得。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结婚时,哪个母亲不是暗暗咽下眼泪,强颜欢笑,为孩子送上深深祝福?哪个母亲不是乖乖把儿子的手交给另一个女人?并且还要花一大笔钱?

  说母亲搓揉孩子,毁灭孩子的人,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母亲的搓揉,我们就不会长大,更不会读书识字,现在还可以大发厥词。

  片名“Bao”,很有讲究。之所以采用拼音,有几方面考虑。“Bao” 谐音汉语的“宝”,谐音英语的“Boy”,具有多重含义。

  最后的“O”正好做成一个包子形状,韵味无穷。但我看的时候,一直在想,中国人一家人团圆有吃饺子的习惯。为什么不是饺子,而是包子?

  或者说,为什么要把谐音“娇子”的“饺子”换成包子?这里的解释空间很大。但最重要的还是象形,小包子像一个胖头胖脑的娃娃,饺子就不像了。还有养大了一个孩子,很可能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啊。

  这不仅是中国妈妈的悲剧,也是西方妈妈的悲催。

  前几年与海明交流东西方人买房子的习惯。海明说,西方年轻人都住郊外的大别墅,房子大,需要打理,离城远,来回奔波。年轻人反正有力气。一旦老了,那就回到城市中心,住在公寓里。中国人正好相反,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一旦老了反而想住到乡下去。

  另外,西方人的自我意识很强,孩子18岁就独立,就要被父母赶出家门,孩子和父母都有独立的私人空间,感情相对淡薄。住在公寓里的空巢老人晚景凄凉。

  有的人好多年见不到孩子一面,有些老人死在公寓里,好长时间都没人知晓。民国大作家张爱玲,老死在洛杉矶一栋公寓里,也是一周后才被发现。

  所以,呼吁回归家庭,让爱回家,不仅是中国文化的母题,也是西方文化的关注的要点。奥斯卡经常凭借这些硬核,撬动评委冷漠的内心,赢得市场和票房。

  比如奥斯卡获奖电影《为黛西小姐开车》。智慧优雅的犹太教老太太黛西小姐,快要80岁了。她老了,却只能一个人生活。她的包子儿子也离开她了,但却给她找了一个基督教黑人老司机。



  

  两个孤苦的老人,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一个是犹太教,一个是基督教,一个富裕,一个贫穷……一开始黛西小姐固执倔强,甚至不断羞辱黑人老司机,认为他做司机就是骗钱的,而且误会他偷自己家的罐头。

  但一点一滴的温情,终于感染了黛西小街,她知道了老黑人不认识字,却假装看报纸的可怜,然后她开始教他识字,他则教她乡下的生活经验,他们在岁月的流淌中慢慢建立起友谊。原来老去不仅可以是一种平淡,也可以是一种乐天知命。

  影片赞扬了人与人之间的尊严、关爱与信任,又把这一切都放在家中。儿子的离家出走,长期旅行。媳妇对黛西小姐的嫌弃,还有黛西小姐独自孤寂的生活。一切都平淡如水,寡然无味。

  黛西毕竟是要老的,黑人司机也会老的。让另一个老人来陪伴这一个老人,只能算是一种不坏的选择。但不坏的选择也是选择,更何况很多老人根本没有选择。他们的声音太小了,以致于不被人听见,更不会被看见。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

  老了,真是一件悲伤的事。几年前,我就反复梦想,并且开始谋划,未来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在一个僻静的山泉旁,抱团养老。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人不烦我,我不烦人。

  王开东原创作品,版权属王开东。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0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5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