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对不起和您不熟 成年人社交自己懂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朋友不在多,够用就好。

  近日,对知名影星黄磊情商低”的评论持续在各大平台热点徘徊。


  他在《向往的生活里》,当大家围坐谈心时,“任性”地丢下一句话:你们这一大堆人来,我没什么感觉。因为我和你们也不熟,没必要和不熟的人瞎扯。

  一屋子的年轻演员面面相觑,场面一度有点尴尬。

  直到黄磊的好友老狼到来,黄磊才露出笑容,热情地攀谈,连饭后闲聊,也和老狼凑在房子的一侧相谈甚欢。

  如果仅由这次黄磊的言谈就判断他“情商低”未免武断。再看看另一个场景。

  

  2017年,也是在《向往的生活》节目里,谢娜播放了黄磊的《似水年华》,听这首歌,黄磊讲述了自己不再唱歌的原因:写这首歌的人已经死了,是我最好的朋友,叫陈志远。

  正所谓:高山流水觅知音,故人已逝,音难起。

  黄磊曾经唱片编曲和作曲都是这位好友,如今他已经不在了,黄磊从此不再唱歌。

  得知其中的缘由,忍不住泪目,为黄磊对好友的怀念,也为他在“固执”地保有自己纯粹的一面,而不随波逐流,敷衍社交。

  当今,网络发达,打破了地域限制,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接触到不计其数的陌生人。大家隔屏相望,挥手作别,一丝云彩都不会留下。真实社交更无从谈起。

  朋友不在多,够用就好。“够用”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有时两三好友足矣。和好友在一起无需解释,一个照面即可心照不宣。即便相对无言,陪伴足以宽慰彼此。

  有些人走到某个人生阶段,“不适应”外界的喧哗,而回归内在的平静。他们看上去沉默寡言,那不是“隔绝”或“孤冷”,只是减少“应付”各种关系对生命的消耗,专注地整理自己的人生。他们懂得了人生取舍,把最宝贵的时间用在更懂得的人身上。

  



  2.和不熟的人,不愿多做解释。

  无独有偶。近来美女作家蒋方舟在头条发布了一条信息:最近发现有时候说话太累,是因为我交流的舒适圈里沟通成本实在太低了。每次跳出舒适圈都感慨人和人差别之大,现在就一旦察觉到交流的疲惫就关上交谈的门了,不愿意在解释自己上消耗能力。

  这句话让我想起黄磊的“没什么好说”。人至中年的黄磊不愿意“解释自己”,青春芳华的蒋方舟也有此感。每个人都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如果没有真实社交的背景,仅从网络或若干次点头之交,无法深入对方的世界。

  对他人的“解读”仅凭外在容妆、谈吐气质,是远远不够的。人与人交往,难免有观点的“冲撞”。彼此并不熟知,断然给对方建议或者曲解对方的想法,好心办了坏事,无意中站在了判官的角度。

  此时被“评判”的人百口莫辩,如若在乎,定会解释,解释多,而对方不懂,易演变成“让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执念。

  如蒋方舟一般不解释,有时是出于自我保护或懒惰。

  她既不愿同对方一样去当一个涉世未深,却出口定论的“判官”,更无法几句话将自己解释明白,索性,微笑沉默对待,礼貌不失体面。

  没有一同经历和体会过各种矛盾和坎坷的人,谈不上真正的朋友。而这些过程无法推倒重来,除非必然的机缘巧合,以后也很难产生交集。索性,顾着懂自己的人就好,如此一来,看上去自己的社交圈变窄了,但容纳心的范畴却变大了。

  可以毫无顾忌的在知心好友面前袒露心声,不怕被嘲笑、贬低和质疑。那个纯粹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

  

  3.

  最近在追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化必修课》。


  余秋雨老师二十多岁经历了中国文革动荡,当时父亲身陷囹吾,叔父自杀身亡,家里困窘落魄。多年后,他破格晋升,出任了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于若干年后辞官专心做学问,曾遭受言论“诽谤”多年,如今无官一身轻,生活逍遥自在,亦留下一整面墙的着作。

  有一次余秋雨老师回答读者的提问,提及了自己和朋友们之间的关系。

  他对“朋友”的意义感受颇深。他说不要对朋友期待太多。在面对大灾大难的时候,朋友极少能帮助你。而且帮助的方式也会让你大失所望。

  关于朋友,和一些对自己关注或不关注的人接触即可。人数不用多。不见也没关系,见了也会感到亲切就好。

  他建议年轻人,要守住自我,安安静静地工作。他告诫年轻人,赶热闹是没意义的,看朋友圈也是没有意义的。不如做自己该做的事,创造自己的价值。当然创造了价值别人不在意也是正常的。谨记:任何名望都是对他人的威胁。

  最后,余秋雨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千万不要在朋友当中寻找自己的价值。

  思考余秋雨老师这句话的分量,可以从两方面解读:

  一是“你”比“你”更精彩。人生时刻处在动态更替中,持续耕耘,会跋山涉水,见到圣山,遇见自己。以此逻辑,未来的“你”会比现在的“你”更加多元、生活更加精彩。

  二是“我”比“我”更了解自己”。我们习惯于在外界的评价中确定自己是“谁”,但如果你无法把自己如白纸一样坦诚交代,或你交代了无人能懂,那外界的评价所依凭事实必然“掺水分”、“不充分”,外界评价还有那么重要么,还值得借鉴么?

  你的价值又在何处呢?




  在你走过的路,吃过的苦里,在你正在做或即将持续做的事情里。你创造了自己的过去,也将创造自己的未来。

  过去已成事实,那些一同经历的朋友就是彼此的见证者。他们看到了你真实的模样,不论你现在是成名成家,还是一无所有,你就是你,他们接纳你,不因为外在物质的增加或减少改变,他们认可的是你这个人,认定你是一辈子的朋友,这份情谊的分量可想而知。

  未来也把握在自己的手中。你当下每一个选择都是自己做主的。从成长型思维来理解,每一个当下的决定都是全新的开始,没有早晚之分,只要你想改变,现在就是最佳时间。

  这时,只要你没有放弃心中的“圣山”,会有所取舍。比如说,弱联系而无实质进展的社交,是你当下需要舍弃的。

  既然过去几十年的经历无法一句两句说清,弱联系除非共同经历新的大是大非可以快速走近,否则都将是擦肩而过的“熟悉的陌生人”。认识而不深知,接近不认识。

  明知交往的结局是淡薄的彼此张望,连一句有分量的话都给不出,那还有必要交往么?

  于是乎,当人生进入后半段,知道自己该做什么,需要什么的时候,会减少一切的磨损和消耗,专心安住在自己的内心。

  朋友不在多,互相懂得就好。你也无需在朋友中寻找自己的价值。因为他们那里没有未来的你的价值。你的价值牢牢地把握在你的手中。

  当然,生而为人,想要出世必然先要入世,要超然物外得先明白内里乾坤。有了人生的成长,找准未来的方向,也便在取舍间变得轻松自在了。

  

  4.安顿好自己,共情他人

  有了以上的解释,我们重新回看黄磊的“低情商”,不过是他不惑之年的“取舍”之举,和年轻演员无关,和情商高低更无关。

  人与人之间最难得的情感是“共情”。而这种情感不是与生俱来,是需要在情境中感悟得来。在那个相似情境下,“我”对“你”的理解多一分,即便相视无语,我的心门为你敞开,你会在我爱的给予、包容中放下心上的负累,做回自己。

  这个世界上能共情的人,一定是懂你的人。这样的人不会太多,值得用一生去珍惜。

  在没有安顿好自己的时候,可以“任性”一点,呆在自己的人脉舒适圈里。

  如果你已经安顿好自己,理清了自己需要的和可以舍弃的,需要保留的和能够给出的,而且你有一颗大爱之心,在关爱自己的同时,也愿意分出一些感念去滋养别人。此时回归社交圈便有了更高层次的意义。

  ——你在度己,又无私的将人生体悟分享出来,去影响他人。

  那时,你是用生命的力量去解释生命,而不是观点上的执念和思维定式的教条,你以平和的心态走近他们,也会收获尊重和爱戴。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103010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