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逼迫式教育可取嗎?這幾點家長要知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專注原創文章,擁有本文章版權,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老話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哪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呢?很多家長為了培養孩子操碎了心,為了督促孩子難免逼迫孩子放下手機和游戲機去做不願意做的事情,這樣的作法究竟對不對呢?

  歌手周傑倫可謂家喻戶曉,盡管有些人可能還是不喜歡他,可是他的的確確是很多人心中的音樂天王,他的音樂才能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在一次采訪中,周傑倫曾透露,他小的時候也是一個非常頑皮的普通小孩,每天都被母親逼著練琴,那時候周傑倫的母親每天都抱著藤條要周傑倫練習至少兩個小時的鋼琴


  回想起那段歲月,周傑倫總是感慨是媽媽幫助他奠定了結實的音樂基礎,讓他有機會走上音樂的道路,還做了一首歌送給媽媽,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聽媽媽的話》。

  

  在很多時候家長的“逼迫式教育”都會讓孩子在某一領域有一定的收獲,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逼迫式教育”真的利大於弊嗎?逼迫式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注意以下三點

  引起孩子逆反心理

  沒有孩子不喜歡玩游戲和看動畫片,而去學習一些大多枯燥乏味的知識。當家長勒令他們放下喜歡做的事情,去做不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孩子難免有些不情願,又不得不在家長的淫威下行動,可是心裡就越發地抗拒,這樣的相處方式非常容易引發孩子的不滿,從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拉遠與孩子之間的距離

  孩子在“逼迫式教育”下,自己的願望與天性長時間被父母的安排和呵斥下壓迫著,難以得到滿足與釋放。孩子的心性尚未成熟,會開始怨恨父母,討厭父母的一切安排,不理解父母為什麼要一直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來為難自己,逐漸的就讓父母和孩子之間形成了巨大的鴻溝。

  讓孩子厭惡學習

  家長長此以往的精心安排之下,無論是衣食住行還是飯余課後,家長都督促孩子認真刻苦的學習,無論好與壞,孩子都覺得自己始終都是被逼著做事情,沒有得到應有的選擇權,沒有一點自己的時間和愛好,就會開始對一切事情喪失了興趣,厭惡家長的安排,甚至開始厭惡學習

  

  看到這裡家長難免疑惑“逼迫式教育”是百害而無一利的嗎?當然不是的。“逼迫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取的,不信您往下看。為什麼“逼迫式教育”是可取的?

  告別不良習慣

  現在的很多孩子養成了不少壞習慣,做事不認真,還磨磨蹭蹭,其實這都是家長在日常生活中過於放縱造成的。孩子最初來到這個時間都是一張白紙,塗上什麼顏色就是什麼樣子,自己很難有改正自我的能力,需要家長的教導和督促。如果在家長的逼迫之下,孩子就會更快的擺脫很多惡習了。



  養成良好習慣

  人生來天性愛玩,沒有人出生就有好習慣。都說壞習慣一天就可以養成,但好習慣要經過好久才可以暫定雛形,孩子更是如此。家長牢牢把握孩子的作息和生活習慣,每天督促孩子進行良好的作息和高效率的學習,這對一個人的良好習慣養成是非常重要的,從小養成的習慣更加不容易改變,而這一點,通常是在家長的逼迫下完成的。

  養成自我優秀認知


  很多孩子在家長的逼迫下,每天上補習班,學習很多技能,回家還要進行每一項的聯系,在其他孩子賴床的時候,他們坐在書桌前面,在其他孩子睡覺的時候他們奔波在各個補習班的路上,這樣的孩子肯定是優秀的。他們也會明顯的感受到自己與其他孩子的不同,既知道通過自己的努力,自己正在變得優秀,也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這樣的自我優秀認知在自我檢查中逐漸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且不會讓孩子驕傲,這樣的孩子會更加懂得學習的重要性,養成要讓自己始終是人群中優秀的一個的習慣。

  “逼迫式教育”有利有弊,一方面讓孩子優秀,一方面也在給孩子壓力,怎麼才能讓其中的利大於弊呢?家長應該做什麼呢?“逼迫式教育”的利與弊,家長應注意

  張弛有度,賞罰分明

  任何事情都講究分寸。家長逼迫孩子也是為了讓孩子掌握更多的知識與技能,可是千萬不要步步緊逼,讓孩子反感,要適當的給予一定的時間讓孩子放松一下,比如一周的緊張學習且孩子表現良好的時候,可以獎勵孩子自由安排一個周末,不要讓孩子時時刻刻都處於神經緊繃的狀態。

  更不能過於放縱,讓孩子分辨不清什麼是應該做的事情。在孩子的種種行為上必須有原則,錯誤的行為要馬上批評,表現優異的時候就給予鼓勵。


  合理規劃,量力而行

  對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家長萬萬不可操之過急。不同的家庭經濟能力和家長可以為監督孩子做到的程度各有不同。同理,不同的孩子的承受范圍也是不一樣的。面對各自的家庭情況和孩子的心理素質、身體素質,家長不要完全復制其他家長的“成功案例”,要制定適合自己家庭和孩子的規劃,不要勉強孩子,超過本身的承受能力,這樣反倒適得其反,影響家庭和孩子的健康狀態。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溝通是最好的橋梁。家長為了孩子的教育哪一個不是出於為孩子好的出發點?可是明明是好心為什麼總是被當成“驢肝肺”呢?原因就在於溝通。家長和孩子原本就是最親近的人,應該無話不談,可是總是有的家長一意孤行自顧自地忽視孩子的感受,其實多一點溝通就多一點理解,孩子也不會產生逆反心理。在互相理解的情況下孩子也會更加努力地做到最好。

  



  父母深知“玩物喪志”的道理,但是有的孩子卻是不理解的,而孩子還不懂事的時候或者到了叛逆期,溝通總是行不通的時候,“逼迫式教育”就成了父母讓孩子盡可能多學習一些技能的唯一辦法。其實只要講究方式方法,把握好分寸,也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教育方式。

  父母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就要對這個小生命負責,你找到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了嗎?留在下方和大家一起交流吧!

  -----------------------

  我是小聆媽媽,是3歲寶寶的寶媽,也是一個高級的孕嬰師

  如果你在育兒的過程中有疑問的話,可以隨時來探討。

  我會每天分享身邊的一些育兒知識,給寶媽一些幫助,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轉發加關注。

  希望經過我們的努力,能夠讓寶寶們健康快樂的成長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3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