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花木蘭不是迪斯尼公主 是抗命戰士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個故事裡沒有王子、沒有騎士,只有木蘭自己對信念的堅守,與命運的抗爭。

  ——遇言姐


  迪士尼電影《花木蘭》預告片放出,一時間各種反響充斥網絡。

  

  ▲黑皮、嘶吼,還有兩片高原紅,這真是勤勤懇懇去打仗的扮相

  

  ▲也有網友糾結為啥木蘭打仗時能甩著一頭大波浪卷發

  遇言姐看了下Youtube上的留言,排名第一的評論是:

  電影版重塑了一個跟動畫中全然不同的木蘭形象。

  

  還有網友說,擔心迪士尼會用力過猛,把木蘭拍成一個叛逆者,而不是作為一個守護者。

  還好電影維持了故事的本色。

  



  遇言姐說,這兩條對於《花木蘭》預告片的看法都很精准。

  很多人在問木須和蟋蟀在哪裡?為什麼搞笑的同伴們都不見了?

  但是如果你看下預告片,就會發現這部迪士尼的“公主片”很不迪士尼——

  電影的畫風凝重、嚴肅,跟動畫中的喜劇元素和載歌載舞完全不搭。

  而且鬼馬的木須、放飛自我的奶奶,本來就跟中國文化的差異太大,肯定是不會在電影中出現的。

  

  

  再往深遠點說,《花木蘭》動畫版拍攝於1998年,那時的中國電影市場剛剛起步、無足輕重。

  《花木蘭》面向的主要是西方觀眾,所以會出現木須這種帶有喜劇色彩的寵物,以及充滿平等精神的皇帝

  如今,中國電影市場的規模早已不容小覷。迪士尼勢必要拍出一部既讓全球觀眾能夠理解,又讓中國觀眾有認同感的電影。

  這麼說來,真人版《花木蘭》還是挺讓人期待的。

  

  用力過猛的迪士尼公主系列

  講真,遇言姐不喜歡迪士尼的公主系列。

  以前那些傻白甜的公主我不喜歡,如今這些女權的公主我也不喜歡。

  《青蛙與公主》中的主角變為黑人女傭的孩子,《美女與野獸》強行加入讀書改變命運的學霸。

  這些改變不能說不好,但總讓我有種刻意迎合的感覺。

  



  ▲親吻王子的不是公主而是底層黑人少女,結果反而引發輿論:“為什麼王子不是黑人,難道黑人不配當王子?”

  

  ▲還有反對者認為,女主角的嘴唇不夠厚、鼻子不夠大,像是深色的歐洲女孩而不是真正的黑人女孩

  

  ▲加入的學霸戲份真的很尬,談個簡單的戀愛也不行了?

  尤其是迪士尼剛剛宣布啟用19歲的黑人妹子Halle Bailey出演小人魚。

  遇言姐覺得這已經是政治正確到了反智的地步。

  不是說種族主義不種族主義,制片方能不能尊重下原著呢?

  把其他族裔的角色“洗白”固然不合適,但是,把白人角色強行“塗黑”難道就正確了嗎?

  

  想當年,一部簡單、純真、不玩花哨的《獅子王》足以讓大家看得如癡如醉,這種渾然天成的作品已經很久沒有見到了。

  所以你看,對比之下,《花木蘭》選用的演員符合中國審美,福建土樓、鵝黃妝容雖有爭議,但作為鮮少為大眾所知的中國元素,這些場景起碼傳達了這樣一個信息——

  中國文化是廣博多元的,不止是燈籠、屏風、花瓶這些常見的唐人街審美。


  



  ▲講真,土樓這種建築形式,遇言姐也是在近年才了解到的

  講真,《花木蘭》這部作品展現的年代、成書的年代原本就不得解,與其要求考據功夫做到面面俱到,對故事核心精神的把握更加重要。

  

  淡化男女對立,強調共同品質,我看好《木蘭》的設定

  21年前,動畫版《花木蘭》的宣傳語是——

  不是男人拯救了女人,而是女人拯救了男人。

  這種性別對立的視角如今看來是不太恰當的。

  《花木蘭》這個故事的核心是犧牲精神和自我實現,至於是男性救了女性,還是女性救了男性,其實沒有那麼重要。

  然而,在女性主義抬頭伊始,反彈過度也是在所難免。

  遇言姐猶記當年,這個“女人拯救男人”的噱頭還是很讓大伙雀躍的。

  

  除了東西方審美差異,《花木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

  如何既令影片符合當時歷史階段的認知,又能讓現代觀眾有代入感。


  遇言姐覺得,在預告片中,迪士尼將這種分寸把握得挺好。

  在播出的預告中,遇言姐最喜歡的橋段是,媒婆所說的那段話——

  安靜、沉著、淑雅、守禮——這是一個賢妻應有的品質,這也是木蘭所具有的品質。

  ( Quiet、composed、graceful、disciplined, these are the qualities we see in a good wife. These are the qualities we see in Mulan. )

  

  換句話說,優秀的品質和榮譽感是不分性別和職業的。

  “其徐如林,不動如山”,既可以體現在妻子身上,亦可以體現在戰士身上,既可以體現在女性身上,亦可以體現在男性身上。



  這種包容統一的設定,比當年“不是男人拯救了女人,而是女人拯救了男人”的slogan高明多了。

  事實上,當年,動畫版《花木蘭》的制作班底表示:

  起初,編劇也在考慮是不是把木蘭改寫成追求獨立、反抗家庭的少女。但大家覺得這樣一弄故事原本的獨特性和感動點就蕩然無存了。

  

  《花木蘭》的高明之處在於,它並沒有將重點放在性別對抗上面,沒有鼓吹“男尊女卑了幾千年,小女子抖回精神”(小時候看過《武則天》的親唱起來),而是著眼於木蘭的個人成長與意志實現。

  而這種歷程是可以放之四海、可以超脫時代的。

  

  《花木蘭》受到爭議是不可避免的。

  從《末代皇帝》到《藝妓回憶錄》,但凡由西方來拍攝東方題材都會被批判“膚淺臆造”、“文化借用”。

  關於這個問題,遇言姐覺得,比起文化輸出中的偏差,將文化傳播出去的行為更加重要。

  遇言姐自己真的很喜歡木蘭的故事。

  萬裡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這個故事裡沒有王子、沒有騎士,只有木蘭自己對信念的堅守,與命運的抗爭。

  

  北大比較文學教授戴錦華說:

  中國歷史上只存在兩種正面女性。

  一種是秦香蓮、王寶釧那種,悔教夫婿覓封侯的。一種是像花木蘭那種,把自己男性化,跟男人正面剛。女人應該怎麼成為自己、跟男人無關的自己,其實大家自己根本都不知道。

  而從《花木蘭》預告中來看,劇組似乎找到了第三條途徑來展示一個女性如何成為自己。



  如此說來,迪士尼這部“公主”電影還是有點值得期待的。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