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绝大多数的华人父母 正毁掉下一代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天下父母心,父母总是不忍心看到孩子遭遇困难。


  不过,澳媒《每日邮报》推出了一个“直升机式父母”的小册子,让我们看到亚裔文化里,父母总是过度付出,而这些付出常常反而成为孩子成长和亲子关系的障碍……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册子都说的是什么…


  你是“直升机式家长”吗?

  ▼

  

  “孩子分数低了?

  那一定是老师的问题,

  打电话找老师理论,

  多考一分孩子就能拿A了!”

  ▼

  

  “孩子作业忘记带了?

  飞也要飞到学校给他送过去!

  怎么能让孩子受批评呢?”

  ▼

  

  “孩子课外作业太难,

  没事我帮他,拿A最重要!”

  ▼

  



  只是想着帮孩子,

  可你知道吗?

  ▼

  

  你什么都包揽了,

  孩子的独立性、求知欲和创造力

  都会消失殆尽。

  甚至,孩子会怀疑自己的能力,

  变得没有自信,越来越焦虑。

  ▼

  

  /01/

  在这份手册中,澳媒引用了一份汇丰银行发布的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

  这份报告显示,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花费上,中国香港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万美元高居榜首,台湾和大陆分别以5.6万、4.3万美金位列第五和第六。

  报告还显示,82%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无独有偶,最近一篇《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在朋友圈疯传。

  一位当高管的妈妈,月薪三万,可因为孩子一个暑假就花了三万五,她连新衣服都不敢买。

  于是,当人们问为什么中国人都不愿意生孩子,答案无一例外:贵和累。

  澳媒表示,这样过高的教育牺牲,也在澳洲华人家庭里颇为流行。

  在教育问题上,华人父母又一次碾轧了澳洲甚至是世界。可即便如此,仍然有超过七成华人父母担心自己还没有为子女做到最好。

  倾家荡产几乎成了中国教育的代名词。

  可这些华人父母的付出和牺牲却没有换来热气腾腾的好日子,反而造成了很多亲子关系的困局。

  /02/

  澳媒表示,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无论中澳都是一样的,可牺牲不是爱,是糊涂。

  以爱之名的保护,其实是一种剥夺,它剥夺了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两种感受:满足感和边界感。

  一位澳洲妈妈Karina Walker就讲了一个小故事。

  “上周末,我的中国邻居Maggie和她老公去参加朋友婚礼,临走把四岁的儿子小宝托我照看。本以为小宝平时和儿子玩得那么好,照顾他应该不是件难事。



  可Maggie把小宝送来的时候,我傻眼了,一箱子的儿童用品和一张写得满满的时间表,无辜地跟我说了一句,麻烦你了。

  吃完早饭,我照例带儿子去小区花园散步。

  于是,招呼着小宝往外走,走到门口,发现小宝呆呆地站在我身后,看了我一眼,又低下头,原来还没穿鞋。

  他眼巴巴地看着我,我拉着他坐下来,教他穿鞋,儿子不吵不闹地坐在旁边,帮我一起教小宝穿鞋。我们花了整整一个小时,才穿好鞋,小宝笑呵呵地跟着儿子冲出门。

  晚上,Maggie来接小宝,聊了两句,她就急着带小宝回家,小宝像白天我教他的一样,自己拿起鞋往脚上套,费了半天劲,才发现穿反了,急得满头大汗。

  Maggie看着心急,冲上去帮儿子把鞋缓过来,小宝哇地一下就哭了。

  Maggie一边拎着大包小包,一边哄着小宝,狼狈不堪地走出我家。这样养孩子,怎么可能不累。”

  澳媒表示,根据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

  而在这个时期里,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帮助,就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从而产生挫败感。

  孩子需要的是被需要和被肯定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来自于独立完成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或者伸出援手为他人提供帮助。而在很多中国式家庭里,孩子却只是问题的制造者。

  /03/

  以孩子为中心的中国式家庭里还有另一种危险:孩子没有界限感。

  孩子摔倒的时候,中国父母立刻飞奔而去,扶起孩子,排掉他身上的尘土,用各种方法哄他开心。

  孩子背不动书包的时候,中国父母想也不想,就伸手接过那个并不沉重的书包。

  全能父母的跨界帮助,很容易让孩子把自己本该承担的责任,当做是父母的义务。

  所谓界限感,就是自我和他人的差别。

  缺少界限感的中国孩子,因为分不清自己的感觉和别人的感觉,所以常常以己度人,分不清人际交往的边界。

  小时候没有被尊重界限感的孩子,长大之后,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的界限感。

  所以往往能看到,华裔孩子在澳洲经常抱团或是形单影只,因为家庭教育的因素,他们即使出生在澳洲,也依然无法100%融入澳洲社会。

  /04/


  很多中国父母都有一种困惑,爱得少的孩子缺少安全感,爱得多了又容易变成溺爱。

  对此,澳媒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1. 在安全范围内让孩子感受挫折

  害怕孩子受伤害,是中国父母最大的焦虑。但父母的敏感却会让孩子变得无比脆弱。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温迪·莫格尔就曾说过,当父母倾尽全力不让孩子体验到不适时,他们长大后,反而不知道如何面对正常的挫折。

  生活里,你一定经常看到,孩子哇哇大哭的时候,中国父母第一时间冲上去,安抚他们,用各种各样新鲜的玩意儿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以致于孩子从来没有完整地体验过一次疼痛、难过、恐惧的感觉。

  可是,没有体验,就不会成长。

  孩子远比我们想象得坚强,他们有自己的方法处理伤痛、维持秩序。

  而父母的工作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提示和帮助,而不是直接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2. 为孩子设立界限,温柔却坚定地说不

  那位澳洲妈妈Karina Walker的邻居Maggie经常跟她说,小宝是家里的宝贝,她总担心自己一旦说不,就会失去小宝的爱。

  每次听到小宝说,奶奶比妈妈好的时候,她都心如刀绞。

  亨利克劳德在《为孩子立界限》一书中说,父母一旦产生对孩子的依赖,孩子不仅得不到适当的管教,还学会了“把爱收走,就可以得到想要的”这种功课。他们在用情感威胁父母,以得到自己想要的。

  聪明的父母都懂得如何温柔却坚定地说不。



  一位澳洲妈妈分享了自己的经验,有一次她带着两个八岁的双胞胎儿子开车外出。

  男孩在这个年纪特别烦人,这两个孩子也不例外,坐在后排不停地吵闹,朋友果断地把车停在了一边,认真严肃地跟孩子说:

  你们太吵,影响到妈妈开车了。如果你们再吵,我就不开车了。

  两个孩子立刻安静了下来,朋友开动了汽车。

  可很快就原形毕露,朋友又一次坚定地停下车。几次下来,孩子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

  父母对子女的爱,并不是越多越好。

  合理地设置界限,才是爱孩子最好的方式。

  当他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们才会管理自己的行为。


  3. 让孩子为你付出

  父母的思维方式决定孩子的人生高度。

  糊涂的父母会一味地为孩子父母,聪明的父母却懂得,孩子越付出,亲子关系越好。

  心理学上有一个南风效应,来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一则寓言

  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寒冷刺骨,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南风则徐徐吹动,行人一热就脱掉了大衣,结果,南风获得了胜利。

  父母就如同这阵北风,无论外力多强,也比不上孩子内心的自发力量。一个人愿意成长、独立,不是因为有人告诉他成长多重要,而是成长过程里他找到了内心的满足感。

  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孩子也是。

  但他们自我实现的方式比成人简单很多,很多你眼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洗一只碗,倒一次垃圾,甚至只是伸手去按电梯键,他们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而父母需要做的只是让出一个身位。

  孩子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脆弱,而父母要学会在孩子面前示弱,让他们像闯关一样帮你来解决问题,当他们帮你做事的时候,才能找到被需要的感觉。

  最后,澳媒总结:在中国式家庭里,父母不是付出得不够,而恰恰是付出得太多了。

  如何不成为“直升机式家长”呢?

  小册子给出了一些建议:

  为什么不放手让孩子自己飞翔呢?

  直升机做惯了?不放心?

  4个步骤教你一步步来!

  ▼

  

  作业要让孩子自己写——

  作业太难?不要直接给答案,

  要让孩子自己做。

  当然你还是可以为他提供思路,

  慢慢引导~

  ▼

  



  目标要让孩子自己订——

  孩子迷茫了?不要下命令,

  让孩子独立制定目标。

  你可以在沿路加以指导~

  ▼

  

  做错事情后果要让孩子自己承担——

  作业忘家里了?不要收拾残局,

  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这样才能吃一堑长一智。

  ▼

  

  要让孩子知道失败并不可耻——

  孩子遭遇失败了?

  向孩子讲述你的失败小故事,

  让孩子知道可以从失败中学习

  ▼

  

  其实,父母的工作,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提示和帮助,而不是直接代替他们解决困难。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已经有 1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共有 1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1 游客 [玄.昔.为.义] 2019-10-29 22:25
    Not right
    上一页1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5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