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四川汶川地震: 紐約時報:大地震後,中國更自信更開放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四川大地震後,我們已經看到一個充滿希望的中國未來:一個更加開放和自信的民族,也許正是中國基層政治的誕生。


  紐約時報5月22日發表該報著名專欄作家、前紐約時報北京分社社長紀思道(Nicholas Kristof)撰寫的文章,談論了地震後他的中國之行感受。

  紀思道說,在四川大地震後赴中國旅行,公眾和新聞媒體最初獲得政府允許對災情進行報導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普通中國人正前往災區救災,富豪和農民甚至還有兒童都在向受災者伸出援助之手。


  “我捐500元(相當於72美元),”一名在西部城市烏魯木齊的男子對他說。“在我工作的單位有80%的人都捐了款。每個人都想幫助災區。”

  

  來自廣州的救護車5月22日從綿陽向成都運送受傷者。(路透社)

  文章指出,目前,中國的私人捐款已達到5億多美元。這種由下而上的公眾精神是一種公民的標志,而不是主題。

  在大地震發生後,中共宣傳部立即本能地禁止新聞機構前往災區。但中國記者卻未理會這項命令,迅速趕到成都,使這項命令在第二天便被收回了。

  初步評分:中宣部,0分;新聞媒體,1分。

  文章稱,從那時起,中國當局就開始設法再次控制媒體對災情的報導,中宣部下令所有新聞機構去報導救災努力如何了不起。但許多中國記者調查起腐敗和學校的倒塌原因,而政府方面卻沒有這樣。不過,最後評分將取決於這些故事能否被公開發表。


  針對這個國家是否正在不斷走向更大的自由和多元化,長期以來中國觀察家一直爭論不休。其中的一個陣營(包括作者本人),持肯定態度。我們看到中國正慢慢踏上韓國、印度尼西亞、蒙古和其它遠離專制政權的鄰國的軌道。我們看到經濟重建帶來政策開放。

  紀思道在文章中寫道,坦白地說,證明上述觀點的證據一直是含混的,持懷疑態度的人在強調,與新聞相比,持不同政見者仍然更有可能結束監禁。但總的來說,這次地震給我們這些樂觀主義者帶來了希望。

  中國可能會聲稱自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但它卻是真正的市場列寧主義。崛起的財富,中產階層,教育和國際交往,都正在慢慢侵蝕著中共的一黨統治,並培育著一種新的政治。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8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