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學區房: 釜底抽薪學區房事關國運 別低估..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其實和“過度醫療”一樣,處在一個“過度教育”的內卷、內耗和慢性自殺中。


  清華大學教授錢穎一在《中國為什麼出不了“傑出人才”?原因在三個方面》一文中,也深刻反思了中國“過度教育”的問題,他說:

  如果說“天賦”的分布在不同人種之間沒有太大差別的話,那麼出現傑出天賦的概率就應該與人口正相關。中國有13億多人口(備注:七普宣布過14億人口),但是至今沒有中國學者在中國大陸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科學獎(備注:後來有屠呦呦的醫學和生理學獎),表明了一種問題。還有其他證據說明問題。


  我們不用去同發達國家比,與印度的比較更有說服力,因為兩國的人口基數差不多,而且印度的人均收入比中國還低。印度教育的平均水平肯定不如中國,但是它在出現突出人物方面比中國顯著。

  從我自己平常接觸到的例子看:全球著名商學院中,哈佛商學院、芝加哥商學院、康奈爾商學院、華盛頓大學商學院的現任院長都是印度裔;全球著名大跨國公司中,微軟、百事、德意志銀行、萬事達卡的現任CEO也都是印度裔。但是目前還沒有中國人擔任這類商學院和跨國公司的CEO。

  我們不否認中國人才中缺乏創造力,缺乏領導力,缺乏影響力。傑出人才是“培養“出來的嗎?也許不是。傑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種有利的環境中“冒”出來的。所以創造環境,或者說“培育”,遠比“培養”更重要。這裡有深層次的原因。

  我多次強調了中國學生缺乏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問題。這個觀點受到廣泛認同。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來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這樣,但是後天會把它們磨滅。完全有可能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變得越少。由此來看,正是我們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給“扼殺”了。

  再加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不到培養,那學生怎麼可能有創造性呢?因此,不是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學校“扼殺”潛在的傑出人才的問題。


  在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扼殺,在個性發展受壓抑的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就減少了。結論是,我們培養出的人的“方差”小,不是因為中國人先天“方差”小,而是後天被人為地壓縮小的。

  【5】


  “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變得越少。由此來看,正是我們的教育把人先天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給‘扼殺’了。再加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的不到培養,那學生怎麼可能有創造性呢?因此,不是我們的學校‘培養’不出傑出人才的問題,而是我們的學校‘扼殺’潛在的傑出人才的問題。”

  這樣的話,從著名學者口裡說出來,更加觸目驚心。什麼是內卷?這就是內卷;什麼是內耗?這就是內耗;什麼是不進反退負產出?這就是負產出。

  錢穎一教授的話,值得全社會,值得每一個家長深思。人的成長,包括家庭教育、自我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四大組成部分,年幼時,家庭教育是關鍵,包括人格等方面的形成與培養;少年時,才以學校教育為主,但學校主要是知識、方法論教育。但現在,在應試教育下已經基本上變成了知識灌輸和簡單粗暴的價值觀單向傳播,連方法論、獨立思考能力、好奇心和興趣培養,都落回到了家庭和個人頭上。

  在一路上打打殺殺、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名校追逐途中,人們基本上忘了教育的目的,變成了名校一味的知識灌輸。題海戰術的訓練過度,人格和思維能力的培養則日益被擠壓甚至空白。

  而自我教育則是終生性的,奠基於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最終結果,也主要取決於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因為社會本身是復雜多樣的。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6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