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成人教育: 死後14年 他們終於在母校“重逢”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文/薺麥青青


這個世間,有諸多不朽的豐碑,或是嵯峨的高山,或是矗立的雕像,或是昭彰的史冊。

但也有另一種豐碑,以死延續著生。


在雲南昆明醫科大學生命科學館入口的屏風前,並肩佇立著兩具人體骨架。



●?“重逢”的李秉權、胡素秋夫婦

略高一點的是昆明醫科大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外科李秉權教授;站在李秉權身旁的,是陪伴了他一生的夫人,即昆明醫科大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教授胡素秋。

而每一位進入到昆明醫科大生命科學館的學生,必須要知道的入館須知就是:

“人體標本是具有非凡勇氣的遺體捐獻者們生命的另一種延續。敬重無語良師,志做醫學精英。”

《挪威的森林》裡有這樣一句話:“死並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鞠躬盡瘁,死而未已。半個世紀風雨同路,這一對共和國的醫學伉儷懸壺濟世,照亮了萬千生命,在其身後,熱血化碧,以報家國,用耿耿丹心書寫了一代醫者的生命壯歌。



1922年2月28日,李秉權出生在雲南省保山市騰沖縣的一個靠手工業生活的貧寒家庭。




●?少年李秉權

李秉權上小學時,父親就離開了人世;等他上中學後,母親也撒手人寰。他眼睜睜地看著雙親因缺醫少藥而飽受病痛折磨時,就當眾立誓:

“長大後願行醫救鄉親疾苦!”

父母病歿後,成為孤兒的他和兄嫂生活在一起,靠著家裡三架老舊的織布機,艱難度過了自己的高中時代。

中學畢業後,他和同伴步行兩個月到達了昆明,並於 1942年考取了當時的雲南大學醫學院(現雲南昆明醫科大學),依靠微薄的獎學金和貸款完成了學業。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已經有 3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3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衡.何.為.篇] 2021-08-16 19:50
    了不起!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