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成人教育: 死后14年 他们终于在母校“重逢”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李秉权生命最后岁月


21天后,李秉权去世。

其后,诸多繁冗的追悼程序都被省略,他将遗体捐给了自己奉献了一生的昆明医科大学。


他也成为了云南省医学界捐献遗体第一人。

按照李秉权的遗嘱,他体内的病灶被做成若干标本,放在形态学陈列室里;他的骨架制成标本,立在标本室最醒目的位置。

林文俏曾回忆:“2012年,我们回到昆明,第一次在昆明医科大学的生命科学馆里见到岳父的骨骼标本,当目光落到骨架左侧的‘李秉权教授生平’几个字时,夫人顿时热泪盈眶。她没有想到,一别七年,父女竟会以这种方式重逢。”

作家史铁生说过,“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生前,他释放了最大的光焰;死后,他仍烛照着那条永无止境的医学长路……



李秉权的离开,曾让胡素秋了无生念。

有时她站在他曾经伏案的书桌前发呆,有时也会到生命科学馆陈列室里去看他茕茕孑立的样子,有时她情不自禁地远眺,好像他随时都能向她走来……


而恍然梦醒处,她才真正意识到,他的离去,也带走了她对生的热爱与眷恋。

“他走了以后,我既不想生活,更不想工作。”




她在《九十自述》中记录了那段时间的心路历程:

“李秉权与我相识62年,结婚56年,历尽坎坷,相依为命。去年他先我而逝,回顾此生,无怨无悔。他病逝的巨大打击曾令我万念俱灰,音容宛在的言行又让我摆脱悲哀,重燃生命之火……”

因为预感到自己的离开会让妻子陷入到无比的悲痛中,李秉权曾对胡素秋说:“我已经80岁啦,你也快80了。来日已短,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我俩总会有一个要先死去,但留下的那一个一定要好好活着。”

“小葬于墓,大葬于心。”在靡日不思的无尽追怀中,胡素秋念及丈夫的殷殷嘱托,于是打起精神,开始如常生活,按时出诊。

丈夫离世的同一年,胡素秋也写下了一份特殊的遗嘱,决定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昆明医科大学:

“眼角膜、进口晶体、皮、肝、肾等供给需要的病人,然后再解剖,骨骼制成骨架悬于解剖室。”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已经有 3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共有 3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1 游客 [衡.何.为.篇] 2021-08-16 19:50
    了不起!
    上一页1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87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