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美食指南: 爷爷那口饼锅 撑起了绵长的家乡味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进得园子,随便划拉一圈,一筐食材就在锅里面了。爷爷的大铁锅最省油,菜放进去哧啦一响,葱花和着菜叶的原香就四外散开来,让人垂涎欲滴。


每当这时候,爷爷就在菜上面贴一圈大饼子,并且高度比原来低一些。他说,这样菜的香气汁液会渗到大饼子里,菜里也会融入玉米的醇味。

我们最喜欢的就是铁锅炖豆角了。那时候没有肉,爷爷抄起铁勺舀一点荤油,在锅底一圈一圈地打旋,待油都化成迸溅的液体时,他扬一把葱花下去呛锅,放入豆角翻炒,油和菜特有的香味一下子四散开来。


待每根豆角都湛绿的时候,再下点土豆南瓜,呛汤加调料,围着锅壁贴一圈大饼子就完活了。揭开锅的时候,带嘎嘎的大饼子下端沾满了油星,在热气中冒泡。

一家人或围或坐,一口大饼子,一口豆角土豆,再佐东北特有的葱叶蘸大酱,这情形,即便是几十年后也记忆犹新,就连邻居阿二也经常端着玉米粥过来,就为了划拉两口爷爷的铁锅炖,那份沉甸甸的饱实感,似乎把他衣服上的补丁都给填平了。爷爷不知道的是,在夏日里他每天都要做的这道菜已经如今有了个新名字,并且成了东北的特色菜,叫“一锅出”。



图 / 视觉中国

当然,这种奢侈的享受多半是属于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吃的多是南瓜粥、玉米糊。他们说,孩子们要多吃大饼子,实诚,还补钙呢。

那时候家家都有一帮半大孩子,大人们看护不过来,就由着他们在外面随意玩耍,而孩子们最愿意去的地方,就是爷爷的大院子。他们在那里爬墙头、捉迷藏、玩弹子,整天穿梭不停。


爷爷从来不赶他们,含着烟袋,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耍闹。而孩子们偶尔消停下来的时候,那多半是爷爷在做饭了。他们围在爷爷的大铁锅前,看着锅里的食材议论纷纷,比如哪根豆角长,哪块茄子大,这些议论,除了童心,还源于两个字:饥饿。

运气好的时候,爷爷会把新出锅的大饼子分给孩子们一点。那些孩子看着爷爷出来,就知道能分得吃的了,像以前一样自动在爷爷身边围一小圈。

爷爷弯下腰,数了数,然后小心地把大饼子掰成几半,递到每个孩子的手心里。孩子们舍不得把饼子一口吃掉,舔了几舔,才挑一小块在嘴里,细细地抿着,那情形就像过年在吃糖一样。


爷爷则望了望空手,也习惯似的吮一下食指,好像那饼子的味道全烙在手指上一样。很多年以后,我想起爷爷这个动作,莫名地感到心疼。

在那个特殊年代里,玉米于人有一种特殊情节,有讨饭的上门,主人若能送一穗玉米,那就等于给了乞讨人特殊的尊重;赶上节日,有哪户人家赏了乞丐一块大饼子,那简直就是顶级待遇了。

那些走街串巷的乞讨人,背在袋子里的,就是这家的高粱,那家的玉米,还有沉甸甸的同情。

一次,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妇人晕倒在村口,她衣衫褴褛,胳膊上缠着带着补丁的空口袋。有人说,这是随“大溜”过来的关里人,肯定是饿昏了。

爷爷听说后,一边让人把女人抬到炕头上,一边吩咐奶奶热上玉米糊。爷爷亲自喂她,并嘱咐奶奶:“一天内不要给她吃硬头货,她饿得时间太长了,吃了容易伤胃。”女人醒来千恩万谢要给爷爷叩头,爷爷紧紧握着女人的手说:“妹子,我也是关里出来的,咱们是家乡人呐!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9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