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自己都救不了 怎麼去救抑郁症孩子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來源:醫學之聲


  一個月很短

  他卻從尋找希望、看到希望、再走向了絕望......


  去年12月,一個陌生的陽光身影出現在人們眼前,他是15歲的劉學州。

  從小被父母賣掉,養父母因意外身亡,被同學欺凌,被猥褻……這一切的一切,都壓在這個弱小的孩子臂膀上。本是享受花樣青春的年紀,他卻拋去這個年紀身上該有的稚嫩,在社交平台踏上了尋親之路。

  

  歷經千辛,他找了親生父母。但好景不長,各自有了新家庭的父母似乎不想讓這個孩子牽扯到自己的生活中,還沒來得及感受家庭溫暖的他,卻再一次因為一篇報道遭到網絡言語的打擊。

  

  “都這樣了,還好意思讓你爸媽買房?”

  “都把你賣了還回來認親”

  “你就是命不好”

  各種負面的評價迎面而來

  1 月 24 日 的黎明,在服用多款抑郁症藥物後,他帶著一封“生來即輕,還時亦淨” 為標題的長文,“體面”的走向了他眼裡最美的大海。

  凌晨 2 點,劉學州親戚向外宣稱他已被送入醫院進行搶救。

  凌晨 4 點,劉學州經搶救無效,宣布死亡。

  

  悲哀的是等到他消失了

  全世界都開始愛他

  被抑郁症糾纏的劉學州一輩子都活在苦水裡,人們卻不斷翻炒他,仿佛人類的歡喜並不相通,不幸的只有他,我們在熟視無睹中慶幸自己的苟活。



  等到生命逝去時,又為之流落幾滴眼淚,加以”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來去抨擊網絡暴力,卻鮮有人去反思它所造成的惡果——抑郁障礙。

  吞噬生命的黑洞——抑郁症

  “吞噬生命的黑洞”——抑郁症,這只無形的手曾經帶走了無數生命,也逐漸走近了大眾的視野。

  據統計,全世界共有4億人患有抑郁症。而在14億人口的中國,九千萬人正在遭受著這精神上的磨難,真正接受治療的人卻不到8%......

  

  具體詳情請點擊下方鏈接

  提起抑郁症,人們往往只會想起大眾視野中的公眾人物。

  有這麼一群人,他們卻往往總被人遺忘......

  在成為醫生前

  他們也只是普通人

  最新的調查顯示,在新冠疫情流行期間,認為自己有臨床抑郁症狀的傾向的占有20%,而醫生群體中,69%的人認為自己存在抑郁情緒(即感到憂郁、沮喪、悲傷)。

  據統計,醫護人員患抑郁的比例約為普通人的二到四倍,自殺率約為普通人群兩倍之高。

  


  抑郁,幾乎成為了所有醫生公開的秘密……

  就在2015年三月尾聲,一位來自肝膽外科的51歲醫生周曉輝,飽受精神壓力的他,獨自走向了剛裝修的新房,伴隨幾十支煙和數只啤酒下肚,緩緩地將兩個繩子綁上陽台的pvc管,按熄手機的電源,永遠的離開了人世。

  而在這不久前,該醫生剛剛經歷了因手術失敗而到醫院鬧事的家屬......

  

  1988年,34歲的周曉輝開始了在四川省人民醫院工作。



  據同事和病人反映,周主任是一個性格比較內斂的人,平時不愛說話,唯一的興趣就是下班後打羽毛球。對於病人,他是一個盡職盡責的人,多次獲得了病人和家屬的稱贊。因為妻子身體不好,夫妻二人並沒有養育孩子,家裡還有一個九十歲的母親需要照顧。

  六年前,周主任妻子被診斷出卵巢癌。化療費用的壓力全壓在周主任一個人身上,最終不得不賣掉剛貸款買的房子。即使這樣,他平時還是經常囑咐下屬不能亂開不必要的藥,要為病人們節省費用,而就是這樣一位安守本分的醫生在3月31日在家中結束了他的生命。

  隨後警方給出的結果是非正常死亡,排除他殺的可能,自殺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但大部分同事都認為周主任的死是因為不堪醫療糾紛而造成的。

  相關同事透露,由於一名“肝內外膽管結石”的62歲患者聲稱其他醫院不願接收,周主任不忍患者被拒,為其進行了手術操刀,但術後出現的並發症引起了病人家屬不滿,於是在接下來的九個月裡,周主任和科室其他同事遭受了家屬無休止地辱罵、毆打和糾纏。而在此其間周主任一度准備在網上進行房產和車的變賣去賠償病人家屬。

  但最終,周主任還是選擇走上了這條絕路......


  我們難以想象到底是怎樣的壓力讓一位已經行醫30年“口碑醫生”棄妻子與母親,絕望走向生命終點,更無法想象在這九個月的日子裡周主任是怎樣熬過來的。

  

  中國醫生面臨的抑郁

  職業倦怠和自殺風險普遍存在

  僅是今年一年,出現在媒體報道裡的自殺醫生就接近兩位數。

  

  知乎上有一篇讓我印象很深的帖子寫道:

  “醫生得了抑郁症是什麼體驗?”

  有名醫生匿名回復道:

  “因為醫院的內網可以看到就診記錄,怕被同事發現,我一直用的是自費卡。每次掛號、看病、測試、開藥都要花一千塊多塊,一個月兩次。因為在等一線城市的戶口,所有不敢讓人知道,怕失去工作就沒有戶口,小孩就不能上好學校。”

  “在這件事上,我的體會就是,因為選擇了學醫,我反而不能像一個普通人一樣,我不能生病,就算生了病,我也必須想辦法去遮掩。”

  “我是一名在讀醫學生,被確證重度抑郁症了好久,一直都在進行治療,關於這個問題我也曾擔心過,我問了很多前輩們,他們說針對醫院的入職一般不會嚴格查詢有沒有抑郁症病史,只要你不在上班時發病影響工作,一般醫院都會要你的。”

  而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也是一個醫生,已因重度抑郁辭去了醫生工作。

  在成為醫生之前,他們首先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們也有喜怒哀樂,也有承擔的極限值。



  我們眼中的醫生,往往被賦予太多的責任、要求和期待。但面對工作的壓力,面對生命的無常,面對日益嚴峻的醫患關系,醫生也會有無力感。

  多一點鼓勵

  多一些包容

  不要等到雪崩發生了再去抱怨雪花,不要等到生命的逝去才去反思。

  當醫生的沒有不想治好病的,有些病是醫生愛莫能助、無力回天的,這就要求我們遇事冷靜,好好把控自己的情緒,哪個醫生不想妙手回春?哪個醫生願意看見患者在自已面前逝去?他們有的只是在拿時間和生命在和死神賽跑,說良心話,醫生真的不容易。

  當他們無奈時,請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和安慰,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 END -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