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事變72小時 看在烏華人的真實處境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爆炸、驚恐、等待……


  猝然身處險境的他們

  在中國駐烏大使館的指導下


  積極自救、互相扶持

  

  基輔延長宵禁時間 新華社 發

  2月24日,俄羅斯宣布對烏克蘭(专题)發起“特別軍事行動”,局勢急劇惡化,烏克蘭一些城市相繼發生爆炸事件,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聯系的多名在烏華人(专题)均提到,在當天凌晨5時許聽到爆炸聲。

  隨後,中國烏克蘭大使館發出《關於請擬自烏克蘭撤離中國公民進行登記的緊急通知》,截至當地時間2月27日凌晨5時,在這三天72小時之內,一共收到7932份登記。

  我們嘗試聯系在遙遠異國猝然身處險境的這近8000名同胞,有幸收到的一些回音告訴我們,在戰爭面前,我們的同胞正在經歷什麼;在患難面前,我們的同胞是如何互相扶持、守望相助……

  01

  凌晨三點爆炸集中

  每晚穿戴整齊入睡

  2月23日晚,朱悅被拉進一個華人群,群內消息稱,目前局勢緊張,號召大家多囤些食物和飲用水。到樓下超市很快地采購一通後,朱悅和友人甚至覺得自己有些誇張,“我們是不是囤太多了?”

  然而事態發展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雖然在2月初時便聽到一些風聲(电视剧),但周遭平靜如常,就讀於基輔國立師范學院的朱悅還是每天正常上課,直到24日一早接到家裡從國內打來的電話,才知道戰爭就發生在自己身邊,“父母給我打完電話,我就去看了窗外,大街上全是車,我們家樓下也都是車,他們都想出城。”朱悅說。

  來自各方的問候在短時間內不斷湧進手機,很快,朱悅也收到了來自中國烏克蘭大使館的消息。按照提醒,將證件、藥品、食物等必要物資塞進應急包後,她才稍稍安下心,來自祖國的關切讓她穩了下心神。

  2月25日,朱悅第二次來到超市。與前天的輕松不同,這回她排了一個半小時的隊,才購買到一些物資,時不時進出超市的烏克蘭攜槍士兵,更加劇了她的緊張和害怕。防空警報響起時,她和排在前面的伊朗女孩對視一眼,“但我們都沒有動,因為當地的烏克蘭人還是在照樣排著隊。”朱悅解釋道,“可能他們覺得該來的總會來,在這裡人們大體上還維持著秩序。”“當地沒走的基本上是一些老人,在超市的時候,也不知道他們是沒有錢還是怎麼了,排了那麼長的隊,只買了一點點東西,而且身邊也沒有年輕人作陪,就是自己一個人。”

  聽從中國大使館以及學校的建議,這三天朱悅和室友一直待在家裡,遠離窗戶,遠離陽台,遠處時不時傳來爆炸聲,聽多了,也仿佛覺得能適應。

  當地時間2月26日,烏克蘭基輔調整宵禁時間,從26日17時一直持續到28日上午8時,持續39小時。夜晚給人的不安感更加強烈,“這三天睡得好的幾乎只有白天,炮聲最集中的還是晚上,這邊每一個人到晚上都睡不好,精神狀態都很差,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警惕,我也特別害怕。”每天晚上,朱悅都是穿戴整齊入睡,隨時准備從睡夢中醒來,拎著應急包前往地下室。“25日晚上大概十點的時候,防空警報就響了,開始聽到轟炸聲,只有一點回響,也看不到硝煙和火光,感覺離得還是很遠的。直到凌晨三點左右,轟炸聲就很集中,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當時我們很糾結到底去不去地下室,因為也很擔心樓下慌亂,最後還是選擇待在家裡。”



  這樣的折騰難免叫人疲憊,但這三天中,更多時候,朱悅一直在“不真實”與“真實”間游離,總以為戰爭是很遙遠的事情。“第一天我刷朋友圈的時候,大家還是該幹嘛幹嘛,有人采購物資,有人在家吃火鍋,甚至還有人在遛狗。”朱悅說,“我們今天早上還在說,感覺今天的陽光真的就像是平時周末的樣子,真的希望一切盡快結束,讓這裡恢復到以往的平靜。”

  可是滾動的信息,收拾好的應急包,遠處的轟炸聲……都在提醒朱悅,她的窗外,就是戰爭——2月25日晚,防空警報作響,她聽到對面樓下有個本地人在哭:“是個男的,哭得巨大聲,也不知道他經歷了些什麼。”

  02

  網上信息讓人苦惱

  緊急驅車逃離基輔

  正如朱悅所言,許多烏克蘭人拎著行李離開基輔,或是去其他城市,或是跑去鄉村,又或者西撤去波蘭,街上塞滿了車,隨後又空蕩起來。陸文和男友就在這支離開的隊伍中。

  2019年末,陸文來到烏克蘭籍男友的國家,原本只打算旅居一段時間,但因為疫情等原因,她沒能按照原定計劃在去年回國。在這個陌生的國度,陸文時不時尋找著樂趣,打卡甜品店、中餐廳,分享當地零食,去鄉村采蘑菇,到利沃夫滑雪。事發時,她和男友住在基輔附近的一座城市。


  24日凌晨5時許,陸文戴著耳塞入睡不久,便被男友拍醒,被催促著趕緊爬起來,一摘下耳塞,巨大的轟炸聲在她耳邊炸響,“雖然不是在我們附近,但也非常大聲。”回過神後,他們立馬收拾東西回到基輔。

  25日凌晨5時許,同樣的時間點,爆炸聲在基輔響起,這回陸文還看到了很亮的橘色的光,被狠狠嚇了一跳,她已經不敢再睡覺了,和男友商量著天亮一早,便驅車撤往男友老家,那是個偏僻的鄉村,相對平靜。

  “我們走的時候,已經是事發第二天了,但還是有很多車一直往基輔外面跑,整個基輔逐漸空了起來,超市裡飲用水和即食食物大多都賣光了。”這讓陸文緊張起來,在路上,她看到一個軍事基地已經著火,而這裡,距她原來住的地方只有20分鍾左右車程。

  平日裡只需一個多小時就能抵達男友老家,這回他們花了近6個小時,陸文心有余悸:“那兩天基本沒怎麼睡著,要不就在趕路,要不就在擔驚受怕,終於到他家的時候,我才覺得,天呐,我可以睡一覺了。”

  雖然處在偏僻位置,面臨戰爭,這個小村莊也有一定變化。尋常夜裡,家家戶戶都亮著燈,再不濟也有路燈提供一點光亮,但現在天一黑,為了安全起見,大家紛紛關好窗戶滅了燈,“漆黑一片,一點光都看不到,但所幸還是平靜的。”陸文說。

  陸文的男友時不時跟她分享最新的消息,男友的鎮定,也給了陸文極大的安慰,但她忍不住一遍遍刷新網頁,打開群聊,和朋友聊天,大量關於戰爭的真假信息、輿論在她面前鋪開,讓她也忍不住敏感起來。特別是國內個別網友的不當言論讓陸文覺得不安,擔心會被有偏見的人用異樣的眼光看待。

  她聽說有留學生(专题)去防空洞跟很多人擠在一起(电视剧),也不好過,天氣冷,而且沒有廁所;她的朋友還留在基輔,每天晚上都不敢躺在床上,而是在靠近房門口的地方打地鋪,穿上外出的衣服輪流守夜,以防有什麼突發情況,能夠幾分鍾就到達防空洞。

  “我們出生在一個沒有戰爭的國家,一個安全的國家,很多人一輩子沒有經歷過這種恐慌,沒有聽過那種震耳欲聾的爆炸聲,他們不知道到底有多可怕,這種心情沒有經歷過,或許真的很難體會。”戰爭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實打實地在發生。路上,陸文去了超市,她看到有個當地人拎著一袋東西,他想走,可是沒有車,他就在那裡等著,搖著手想讓別人幫一下,“換作以往肯定有人相幫,但很多人跟我們一樣,忙著逃命,車已經塞滿了裝不下。”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他們無助的眼神,讓陸文泛起無力感,但她也沒有辦法。

  25日,中國大使館發布請擬自烏克蘭撤離中國公民進行登記的緊急通知,跟陸文有相似經歷的兩名好友毫不猶豫做了登記,“男友認為這個偏僻的農村是安全的,我沒有必要非得離開。”相比起來,陸文有些糾結,“我也填了表,但以後的事我真的不知道。”


  03

  守望相助共渡難關



  即時成立志願小組

  24日凌晨5時許,在聽到第一聲爆炸聲後,基輔國立語言大學俄語系學生張義在兩個小時內,通過拉群通知,撥打電話的方式,聯系上所在學校的全體中國留學生,甚至沒有忘記聯系已離校但仍留在基輔的畢業生,確認每一名學生的安全,告知其情況的復雜性和緊急性,並成立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志願者小組,發布公開招收成員的信息。

  “我來烏克蘭的時間比較久,年紀也偏大。”張義解釋,“加強中國留學生間的聯系和凝聚力,保障各個年級學生的人身安全,是我們的當務之急。”

  志願小組的成員招收通告發出後,很快有志同道合的人響應,如今這個小組已聚集十名成員。當地時間25日晚八點,志願小組召集了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全體中國學生進行一次線上探討,超過三分之二的人參與了本次探討,“我們都是中國留學生,在這種特殊時刻,都希望能夠相聚在一起”。

  目前,志願小組大致提供的服務包括學生實時問題的解決、停電預備工作、每日考勤、建立女生協會關注女生生活、信息交流和生活建議六大部分。十名小組成員中有人牽頭成立線上翻譯小組,利用自己的所學,無償為所有在烏華人華僑提供翻譯服務,也有人承擔信息通達的重任,每日如實獲取大使館通告等外界信息,及時傳達給每一名同學。

  每一天,從早上10時到22時,志願小組都會在群裡發起接龍,通過考勤確認每一名學生的安全,倘若到了約定時間點還未出現哪名同學的身影,他們將會采取行動,核實情況,必要時候第一時間上報大使館尋求幫助。

  每一天,張義及其伙伴都會面對很多心理防線崩潰的學生。有的是因為戰爭,每到夜晚,槍聲炮聲便會響起,很多人無法入眠。“有一名同學家的附近就是一個轟炸區域,炮響過後停電又停網,一切來得太突然,讓人沒法做准備,他失去了基本維持生活的狀態,情緒崩潰,我安撫了他很久。”

  志願小組的成員拿出百分之百的狀態來應對發生的一切。26日,小組得知基輔或許在18時許會發生大面積停電,就通知每一名同學進行測試,提早發現4名同學的手機在離開WiFi後無法聯系的情況,並及時進行處理。

  在烏克蘭親歷戰爭,與其他同齡人相比,張義顯現出另一種成熟,“我已經做好了准備。”甚至還會寬慰別人,“你不用緊張,我們已經經歷了70多個小時的轟炸了,現在還好。”但事實上,他每天只睡4-6小時,由於囤的物資算不上充足,甚至於一天只吃一頓飯。

  張義覺得自己做的不算什麼,除了他們,還有很多華人華僑著急於同胞的狀況,熱情提供物資和庇護所。危難中,中國同胞本來就該站在一起。

  “我們中國的男孩女孩,平時可能都將情懷、大義藏在心中某個地方,遇到恰當時機,就會張揚出來。沒有我,也會有其他人站出來去做這件事。”張義說。

  眾多華人仍在等待中國大使館的撤僑方案,張義同樣進行了登記,但他未過多設想以後,只是在被問及家人時,吐出一句,“我想家”。

  倘若沒有這場戰爭,今年他將順利畢業,回到祖國,去做他熱愛(电视剧)的事業。

  (文中受訪者名字均為化名)

  來源:羊城晚報、 金羊網、羊城派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2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10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