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上海女记者悲惨离世媒体一声不吭?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5月4日,节日之际,上海传来噩耗:


  一位有口皆碑的90后“才女”、文汇报记者童薇菁,抢救无效去世。

  这不是谣传,有“演协”的朋友圈追怀为证:


  

  新闻是刚刚曝出来的。

  关于死亡的原因,一开始是说120叫不到:

  

  后来,又有《文汇报》同事群的消息流出。大意是说她的母亲曾给其同事或领导打电话,说小童最近精神反常,晚上睡不着觉。结果当天上午11点左右,突然冲出门从9楼跳下……当时还有呼吸,但一个半小时后就宣告离世。

  

  如果这段留言为真,显然童薇菁已出现严重心理问题。

  另一篇自媒体文章《长歌当哭,一位青年远走了》描述了基本相近的事实,“与她相熟的同事说,封闭时间太久,女孩前些天心脏不好,似乎也抑郁……送到医院抢救无效,她的父母崩溃了……”

  几份信息交叉印证,可以说八九不离十了。

  在目睹了那么多不必要的悲剧之后,童薇菁的意外去世,让人心中,更多了一重隐痛。

  她究竟怎么了?

  锥心的是,打开搜索引擎,对于这样一位媒体人的去世,没有一家媒体关注。唯一能告知死讯的,只有少许几家自媒体和一些网友在微博的主动转发。

  



  百度中的童薇菁,似乎还活蹦乱跳,活在十天之前。

  那是4月27日,她作为作者,撰写了《艺起前行海上的花,迎风怒放!上海轻音乐团再创抗疫歌曲》。

  28日,她又作为编辑,发布了《我身边的抗疫故事大雨滂沱中的爱心传递》。

  

  这些稿件都不长,都充满旺盛的正能量。没有人想到,这背后的媒体人,内心世界是怎样的?更没有人想到,她会在10日之后,以如此决绝的形式,被这个世界更多的人群所认识。

  她原本是一个如诗般美好的女子啊。

  有人说她眉眼弯弯,嘴角浅笑,颇有典型江南女生的气质。

  

  熟识者说她喜欢书画和诗词,始终关注传统文化在今天命运。

  

  

  她认为唐诗三百首只是关于唐诗的入门级读物,撰写报道,呼唤“唐诗之美”需要有更多的发现。



  

  她不是像许多记者那样,只是信息的简单记录者;她带着她的思考,撰写了许多关于美的导向的文章。

  比如,她以报道的形式,推荐年轻人阅读汪曾祺,感受文学的烟火气。

  

  她还采访文化学者,批评充斥狗血的宫斗剧,直斥《毒鸡汤式的宫斗剧何时休》。

  

  在诗歌被人们遗忘的时代,她专访孟京辉,发声《厉害的人都读诗》。

  

  作为文化记者的她,对于影视剧也有自己的观点,认为如出一辙的双女主剧,应当有更多元剧情呈现。

  



  她希望“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实力演员,得到更多舆论关注。

  

  她的一些文艺评论,甚至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可并转发。


  

  更为难得的是,文字之外的童薇菁,得到受访者和同事的有口皆碑。她的美好,不仅仅存留于文字,更在于她生活中带给人的沉静和清雅。

  一位来自上海的剧场从业者朋友,说她听到小童去世后嚎啕大哭。

  

  2015年,她曾采访过的复旦大学教授潘天舒,至今记得这位晚辈的样子,“阳光、向上、勤奋、有才学”,无法接受她的离世:

  不久前,去世的都是比我年长的,但现在不但有同龄人,还有比我年轻的……

  今天(5月5日),复旦人类学公众号破天荒发了一篇文章,以纪念这位年轻记者。

  

  她似乎还没有成家,有同事说,就在几个月前,她还和小童一起去逛了婚嫁博物馆,小童许愿说早日要把自己嫁出去。她们在同一个房间住了好几天,聊了很多事,至今记得,她一直是很美的样子。



  物是人非。谁也没有想到,突如其来的奥密克戎,改变了上海,改变了一切。

  很多光怪陆离持续上演。

  宠物犬被当街打死;护士因自家医院停诊而被拒诊,后抢救不及时去世;71岁小提琴家陈顺平,腹痛难忍,因医院拒诊跳楼自杀;那位长乐路58岁的独居者,据说去世后被邻居闻到臭味才被发现;还有太多永久消失在评论区的“无名逝者”……

  而在更多的生者那里,小区居民一边喊着需要物资,一边看垃圾箱里满是蔬菜和水果;那位生活在电话亭的优雅女士,不给任何人添麻烦,却和她那条捡来的流浪狗被一同驱逐;新民晚报报道说一颗卷心菜被一个九旬老太太吃了一个星期,当记者得知消息并给她一些食物后,她连道三声谢谢,这样的报道也于数小时后不翼而飞;上海新长征福利院,叫了殡仪馆的运尸车,结果运送路上发现“死者”还有声息,赶快退回……

  那个梦想婚嫁、心中写满诗词的童薇菁大概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也成为了这光怪疫情的正能量报道者。不知道是不是从这一刻起,这位他人眼中充满“正义感”的女孩陷入了严重的焦虑和惶惑,她一遍遍问着“怎么办”,整夜整夜陷入失眠。无法想象,多少个夜晚,她是如何面对内心的撕裂与无奈?她当时看到的风景,和外界我们从新闻中获取的,是同一片风景吗?

  鲁迅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了给人看。现在,生涯中一直关注文艺、批评泡沫网红剧的童薇菁,把自己亲手打碎了。她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把一声轰响后巨大的留白,留给我们。甚至连她父母的哭声,我们也只听到一片静默。

  有人说,她是120抢救不及时去世的;有人则说,主要原因还是她“想不开”,但到底属于哪种,都不重要了。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一个悲剧,不是另一个悲剧的映射,当我们看到一起悲剧,如果那深层次原因没有根本扭转,下一起的发生,就绝不会是意外。

  上海是一座传媒的大都市。在过去,每当灾难发生,我们看到媒体冲锋陷阵,成为暴露问题、揭露问题、督促解决的先行军,但现在,某些主流媒体是如何表现的,我们也都看到了。如果说一些尖锐的“民生痛点”,不属于“正确动作”而无法操作,这一次,曾参与正面报道的童薇菁的去世,却也没有激起同行半点浪花,甚至其所在单位《文汇报》也不见只言片语……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扼腕了。

  在这种场景下,民间的自发追忆,甚至包括大学公众号发文追忆,是一种悲痛,一种义愤,它不能不让人担心:如何确保未来命悬一线的普通人,能被舆论及时照耀?

  无法说出更多了。

  有时静默本身,就是一种回答。现在我们能毫无心理负担喊出的,恐怕只有两个字:

  加油!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29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