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北大才女90年代来美国 却意外成名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我叫冰清,客家人,出生在北京。我父亲是清华大学的教授,母亲是做新药审评的。


北京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攻读了研究生。我在初创公司做过合伙人,也在世界五百强药企工作过。我还是美食作家,网络大V。

我虽身在美国,但一直教育孩子,我们的根在中国,未来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




(我在梦娜湖)

父亲多才多艺,会拉手风琴,会写诗,滑冰游泳样样行。我小时候,他被抽调到清华核物理研究所,一周只能回家一次。

母亲是做新药审评的。她在行业内小有名气,是个女强人,工作非常忙,一般顾不上家。家里主要是姥姥照顾我。

我们最早住在东单附近,后来搬到了地坛附近,都是北京餐饮最活跃的地方。姥姥因为生活一直很殷实,所以对吃很讲究,教了我很多美食知识。



(小时候的我)

我初中时,父亲调回了清华本部,我们全家也回校园里住了。

我们那一届进行了语文改革试点,用一年的时间把中学六年的语文都学完,然后参加当年的语文中考和高考。在中考时,我的语文成绩是优秀。

那会,我的作文经常被当作范文给同学们看,我还在各大纸媒上发表文章。我也参加过央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举办的征文比赛,得了很多奖。我的第一桶金就是稿费。



(我在清华的家中)

高考时,学校有保送北大中文系的名额,老师第一个就想到了我。但父母说,喜欢写作不一定要去中文系,很多作家都不是中文系出来的,还是学其他专业比较好。于是,我拒绝了这个好机会。



母亲一直希望我能去学医,将来当个医生。父亲则希望我学计算机,说将来这一行会非常有前途。而我决定去学自己感兴趣的生物系。

读生物系,不仅要学生物相关课程,还要学数学、物理、化学系所有的科目,理论和实验还各属于单独的一门课,是全校最忙的系。虽然很辛苦,但我们的知识是最全面的。



(毕业前夕)

当时,我跟着知名生化茹教授做论文。茹老师要求很严格,他是按研究生论文的标准要求我们的。这为我后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毕业之后,同学们都准备出国留学,我也一样。

我们化学老师曾经说过,有一个新专业,叫食品科学,1977年第一本食品科学杂志成立,标志着这个专业的诞生。我听了暗暗下决心,一定要考这个专业。

我一边在一家民营生物公司做事,一边查找美国的学校。



(20岁的我)

我只申请了一所学校,因为那个导师用的实验方法跟我做的论文差不多。北大的几位老师也给我写了非常棒的推荐信。

结果我就被录取了,还拿到了全额奖学金。就这样,我第一次飞到大洋彼岸,开始了研究生生活。

我的导师是台湾来的教授,对我们非常好。他去机场接的我,第一晚还让我住在他家,请我去中餐馆吃了饭。第二天把我带到学校,为我找好房子,一切安排妥当。

国外的食品科学专业是在农学院里,跟我们一起上课的,还有农学专业的同学。

我的科研课题,是研究用辐射延长蔬果的储藏寿命。我甚至还操作过吓人的钴60放射源。我们的实验室就是个大厨房,厨具和调料什么都有。





(在实验室做实验)

早上天还不亮,我们就要被教授喊起来去地里摘菜,美其名曰“取样”。我们戴着草帽去农田干活,这可真是洋插队了。

同学种的西瓜、红薯秧、红薯、茄子、辣椒等,除了少数被取样,其它的都免费给我们吃了。

有一些中国蔬菜他们没有,我就自己种。我的自留地也成了农学系同学的实验点,他们把长叶子的肥料拿给我试用,结果我的小白菜叶子长得像蒲扇那么大。

丰收的日子,我会请同学们吃小白菜馅饺子。学校还有畜牧专业,也养鸡,养羊,我们可以从农场买活鸡自己杀。

学校有一年一度的羊节,杀一头羊招待同学们,做的是牙买加特色的咖喱羊,特别美味。



(我做的瑞士火锅

农学院跟旅游学院挨着,食品系做新食品研发的同学,有了新作品都会请大家品尝。

品尝是有讲究的,每人发张表,要对食品的颜色外观、味道、质地、口感、香气做一个测评。旁边还准备了跟体温相当的白水,每尝一种都要漱口,再去尝下一个。

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同学们,会做各国的风味美食,也请我们去品尝。有法国菜、意大利菜,还有少见的秘鲁菜等。

虽然学校附近镇上的华人很少,但大家都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每到中秋、春节中国传统节日,当地所有亚裔都聚到镇上唯一一家中餐厅庆祝。



(在学校做品尝实验)

此时,来自大陆、香港、台湾,包括身为马来西亚华侨的餐馆老板都是中国人。我们每人带一个家乡菜,放到一起品尝。大家深深体会到了,什么是五湖四海皆兄弟。

期间,很多同学都喜欢吃中餐,但他们不会做。他们就拿西餐跟我换,或者在超市买来食材,让我帮忙做。

同学办派对也喜欢找我准备食物,一盆沙拉、一盘烤鸡腿、一大碗炒米饭就能让他们吃开心。我也跟圭亚那、瑞典、加勒比海的同学了解、学习他们的菜。





(在学校国际小姐选美中,我得了第二名)

校友们对我很热情,还推举我参加学校一年一度的国际小姐选美比赛,为我投票,让我拿到了第二名,坐上了巡游的花车上。

美国的功课不算难,尤其是我们英文基础比较好的,很快就能适应。研究生必须要修seminar(研讨会),用英文讲一个科研课题。

这时,我想到了中国的传统美食豆腐。我把自己关在实验室的厨房里,潜心研究做豆腐。

演讲那天,我把豆腐做成了不同的口味,从超市买了腐乳、油豆腐、豆腐干等豆制品,还把豆奶调成不同风味,给大家品尝、比较。



(参加海外红人节)

我从豆腐的历史,讲到豆腐的变迁、豆腐的营养、豆腐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大家听得津津有味,听完后,都争着品尝。那门课我得到了A+。

最后,我以全A的成绩毕业,我也获得了研究生论文奖。

当时,母亲有个好友在加州,他说那边工作机会多,所以我一毕业就去了加州。

开始,我一边给一家日本餐厅打工,一边寻找专业对口的工作。期间,我还学会了几样不太常见的日式料理。

后来,我在加大旧金山分校找到了实习机会,跟知名的研究放疗治癌的教授William Dewey做研究。他因为看到了我在北大那段实验经历才录取了我。



(研究生论文得奖)

这所大学没有本科,只有研究生部。我还第一次听到了1989年的诺贝尔奖得主Michael Bishop的演讲。

Dr.Dewey人很好,对我非常慷慨,毫无保留地教我。我基本把分子生物学用到的所有技能,都学到了。

随后,我到了一家做基因治疗癌症的小公司做研究。

后来,我又转到世界五百强的公司做抗癌药研究。大公司福利很好,同事也很友善。我在那里度过了非常快乐的一段时光。





(我在黄石公园)

很可惜,后来公司项目被转到了意大利。我们可以选择随公司一起搬到意大利,或者拿优厚的遣散费再另找工作。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后者,因为那时美国经济还不错,工作不难找。

大家分开后,还以聚餐的形式叙旧,互相帮忙找工作,交流信息。这个聚会开始是每月一次,后来变成每年一次,一直坚持了很多年,疫情前几个月才停掉。

之后,我进入一家做基因表达的初创小公司,毕竟有原始股还是挺吸引我的,万一公司能上市呢?

初创公司的条件非常艰苦,可不像大公司那么舒服。活很多很累,经常加班。




(游览环球影城)

期初大家都没钱,彼此非常友好。当公司逐渐发展壮大,即将上市的时候,大家开始争权夺利,再也不像当初那么友善了。

如果要想出头,就要比别人更努力,也要主动争取机会。

有一次,老板有个新的设想,我自告奋勇说愿意去尝试一下。他把想法大致给我讲了一下,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基因表达。



(参加科技年会,展示科研成果 )

我设计了实验,用软件找出需要测试的序列,订了所需的实验材料,就埋头做起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老板很高兴,当即推荐我去学术会议上宣讲我们的科研成果,还申请了专利。就这样,我终于有了一个专利。

说起当作家,我在写作方面得的奖项是最多的,那纯属无心插柳柳成荫。

美国留学后,我经常在网上分享留学生活和家乡食谱。我很多在世界各地的亲朋好友,都能看到。

在毕业后找工作期间,我也参加过海外华文报纸举办的几次征文比赛,都取得了好成绩。尤其是太子行举办的父亲节征文比赛,共上千人参加,我得了第一名,还得了1000美金的奖金。





(太子行父亲节征文获奖)

工作后,我写的少了。特别是有了孩子以后,就更没时间写了。孩子半岁时,公婆非常想看看孙子,于是,我们决定把孩子送回国内半年。

孩子不在身边,忽然闲下来了,我觉得空落落的。这时,我偶然看到报纸上一篇写美食的文章,心想,这类文章我能写得更好!

于是,我就写了一篇寄过去,没想到编辑很满意,说干脆你就给我们写专栏吧,每星期一篇。就这样,我开始写稿,当时这个栏目还挺受欢迎的。同时,我还受邀给多家杂志等纸媒写专栏。



(在凤凰卫视做科普节目)

我白天还得上班,晚上又不能太熬夜,就在通勤火车上写作。期间,我写了一些海外美食轶闻、各国美食介绍、硅谷职场故事等。

后来,我把这些文章分类整理,出了两本书,还有一些文章被其他十二本书收录。我的书被中国现代文学馆和哈佛大学、旧金山市立图书馆等处收藏。

网络兴起后,我当时是为了追星才去开的账号。没想到我只贴了一个食谱,就被一个记者评为十大最有趣的博主之最美味博主。



(做旧金山国际巧克力沙龙评委)

我每天都上首页,因为当时出现不少食品安全的新闻,我懂专业,就一直在发表一些科普知识。我的粉丝也水涨船高,达到了一百万。

2015年,我获得十大影响力美食大V,2017年,获得十大影响力海外大V。我还多次成为北美最活跃的博主前三名。

网络平台让我接触了更广的世界,我也受邀开了自媒体账号,回国参加活动,成为多所大学的讲座嘉宾。






(获得海外十大博主称号)

这些年,我受邀参加了广西贺州、福建漳浦、上海松江、苏州、南京高淳等地的采风活动,既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又品尝了各地的美食

人生的另一个重要经历是恋爱。来美国后,读书、适应新生活,没有时间,也没有碰到合适的人谈恋爱。直到我搬到旧金山工作。

因为住的地方停车很难,我都坐公共汽车。一天,我在车站等车,一辆快速开过的车里有个男生摇下窗,向我看了一眼,那青春的样子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几个月后,我去找律师办事,他一个客户知道我是单身后,坚持要介绍他的邻居男生给我。



夏威夷兰花)

我和那个男生去了一间咖啡馆。他问了一句我这辈子都忘不了的话:“你是不是在X街等过车?”我们异口同声地说:“原来是你!”

他就是那个跟我有一面之缘的人,没想到缘分就是这么奇妙。

他父亲也是大学教授,我们的家庭、教育背景都很相似。

我谈恋爱不浪费时间,差不多用了两个星期就决定嫁给他。那时,我们刚开始工作,没什么积蓄,婚礼很简单,只是去市政府登记,请亲朋好友吃个饭,去夏威夷旅行了一次而已。

后来,我们有了一个漂亮的孩子。我万万没想到,养育一个颜值高的孩子,要面临的挑战其实很多,并不容易。

我们去好多餐厅吃饭,老板因为喜欢他,会多送给我们很多东西。比如别人只有一块口香糖,他可以得到一包。



(我儿子)

小时候,他因为这个优势变得脾气很不好。为了纠正他的坏脾气,我着实花了不少功夫。

我一直告诉他,只有自己有本事才是真的,别的都靠不住,都是一时的。要学会体谅别人,跟周边人相处好,学会为别人着想,体贴别人。

暑假里,别的家长都给孩子上奥数班什么的,我会送他去学厨艺、摄影、做视频、图像处理、演讲。

我一直认为,无论孩子在哪里出生,他必须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所以我从小就送他去中文学校,家里也都讲中文。他现在可以说一口流利的中文,中文AP考试也是A。

我每年都送他回中国去参加夏令营学习中华文化。





(在阳澄湖体验生活做饭)

我带他回国参加了寻根之旅。在江西赣州的客家文化夏令营中,我们了解到,我的祖辈是从福建长汀迁到了四川。

我还带他参加了四川的寻根营,在祖屋前,我给他讲了家族的历史。

他跟中国音乐学院的老师,学了自己感兴趣的唢呐和笙。他很得意地说,全美同龄孩子中,恐怕只有他同时会这两样乐器。



(在四川巴中山区小学教烘焙课)

暑假,我带他去四川巴中贫困山区支教。那里条件很艰苦,但是非常锻炼人。看到山区的孩子住在漏雨的草屋里,家徒四壁,养尊处优的硅谷孩子明白了生活不易,也更加珍惜。

他们拿出自己的零花钱,给那边的孩子买礼物,教他们英文、音乐、美术。我们捐了烤箱、面包机给山里的孩子们,教他们烘焙。他们当中有些人都没吃过。

这段生活对我儿子的影响很大。他不再任性,学会了节俭和勤奋。

前些年,公司资金出现了问题,我把烧钱的新技术开发部门关了。我也乘机休息了一段时间,朋友都说这是天意,我应该专心当作家了。



(跟知名华裔美食节目主持人在硅谷美食节做评委)

那时,我的自媒体正做得风生水起。我跟硅谷媒体合作,做了硅谷国际美食节,向海外推广中华美食,也团结印度等其他族裔,一起分享自己独特的美食

我在暑假也开班,教青少年烹调色香味俱全的中国美食。孩子们的水准都很高,让我看到我们中华美食文化的传承。

这些年,做美食博主的人很多,我也一直在考虑下面做什么。因为我粉丝多,有一个推广法律的公司找到我帮忙推广。我也定期为他们写稿做文件,后来也参与到他们的创业中。





(我美食班学生的作品)

这对我来说是个全新的领域,但我非常感兴趣,见识了不少有趣的事。比如参观了美国的监狱,去联邦法庭作证。这些又极大地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

我写的第三本书,历经十年,参考了两百多本中外书籍,在2022年终于完成了。

这本书从全球粮食作物和它对文明发展史的影响说起,介绍了主要大国的粮食状况、粮食生产与获取路径,以及当前和未来与粮有关的关键技术。



(参加雅米厨房活动)

疫情期间,我活得很健康,一直没有被感染过。

很难说,我下一步会做什么。我的做事风格是,在事情没有做成之前,不会嚷嚷得到处都是。就像做菜一样,我把菜做好,端出来给大家品尝,当大家说味道不错的时候,我才会说,那是我做的。



(我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做节目)

我未来的人生还有无限可能,我的兴趣爱好也很广,未来做什么都有可能。等我的作品出来,再跟大家分享吧!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60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1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