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第一代獨生子女 如今的生存真現狀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73歲的林芝,再回想起當年只生了一個孩子的決定,懊惱得多。


兒子出生不久,計劃生育政策推行。那時,體制內的工資不算高,沒有人甘願冒著丟了體面飯碗的風險生孩子。

等兒子去上海讀書並決定留在那兒,林芝才徹底慌了神。她用斷絕母子關系的狠話,將兒子逼回了家。母子的梁子也就此結下。


愛人去世後,林芝因為膝蓋無法下樓,足不出戶。靠兒媳每周一次送菜上樓,兒子則基本不出現。偶爾有想吃的蔬菜,林芝會敲響隔壁的門,托他們買菜時幫她帶點。

可今年五一後,她便沒人可托了。

鄰居夫妻,搬去了城西,和自家弟弟妹妹比鄰而居。搬家的原因同樣是為了養老。

他們也是獨生家庭。唯一的兒子定居天津。每年回來兩次,每次住一兩天,再要動身前往不遠處的兒媳婦父母家。

退休十年,夫妻二人只有在孫子出生後,前往照顧過幾年。剩下的時間都在老家。

跳廣場舞、打牌、照顧孫輩、跑醫院,幾乎可以概括林芝所在的大院裡,絕大多數老人退休後的現狀。

唯一的孩子需要幫助時,父母們就像候鳥一樣遷徙。完成帶孩子任務再折返。少有人留在外地的孩子家。

而他們每年幾次的各類住院,多是伴侶陪床。在外工作的孩子基本不會回來。有時甚至不會知道,父母又進過醫院了。



《桃姐》劇照


2022年末,因病情較為嚴重,鄰居夫妻被兒子接走。林芝以為他們會常住,沒想到過完年沒多久,兩人又回來了。

搬家的消息同時傳來。他們和弟弟妹妹約定,既然唯一的孩子都在外地,那他們這些老人就搬到同一條街上,抱團養老。

彼此步行距離不超過5分鍾。誰家不想做飯了、累了、病了,就去別家吃,大家輪流照看。

70歲,他們決定停下來,過好剩下的日子。

也有人年近70仍在奔忙。李彤有兩個姑姑,一位69歲,一位68歲。她們退休後的時間,被均勻分成了兩半。一半留在老家照顧八旬的父母,一半奔往異地異國,照顧孫輩。


巧合的是,她們的孩子都生了二胎,奔波的時間就此延長,如今已近10年。

他們甚至還沒有抽出精力考慮養老問題:“老的還顧不過來呢。”

在那樣的氛圍裡,每一個老人都願意為他們的父母、孩子付出至此。那等他們老去那天呢?李彤能想到的合理推測是,姑姑的孩子在退休後,也兩國奔波,照顧老去的父母,像現在的姑姑一樣。

但姑姑們其實已經進入老年。

李彤還記得,新冠後期,姑姑因感染期間還在堅持照顧祖父祖母,肺部有感染,始終沒完全康復。

看病當天,姑姑沒有等她,先去了醫院。李彤見到姑姑時,她已經在盯著大屏等待叫號了。時間過去很久,姑姑始終坐在那。李彤問了服務台,結果得知早就過號,而姑姑還一人坐在那兒看著,不知聽到沒有。

在七七的帖子下,還有網友分享了住院見聞:隔壁床阿姨的獨生女算是有出息,能在廣州買房子。現在,那個阿姨自己住院自己辦理截肢。

衰老並非是瞬間完成的動作。父母臉上的皺紋,日漸佝僂的背,越來越多的基礎病,以及對手機、互聯網、醫院掛號的不熟悉,都是因為我們太久沒有將注意力放在他們身上。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