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温哥华资讯

Realty

Education

Finance

Immigrants

Yellow Page

Travel

苦学4年企业没法用 工科教育怎么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记者查阅多所以理工类学科为特色的“双一流”高校教师考核办法发现,不少高校虽然提出“对从事应用研究的教师主要考察创新性的技术贡献、经济社会贡献和行业影响”,但实际积分中,论文积分比例一般仍远远大于专利。以南京某高校为例,在三大顶刊上发表论文,一作一篇计2000分,二作是900 分,三作是400分,但最高级别的国际专利一项只有300分,普通专利是80分。科研项目类别中,可转化成积分的主要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没有校企合作项目。也就是说,变化的确在发生,但根本的改变还没有出现。


专家指出,探究“工科理科化”背后的原因,不能仅看高校内部,还要考虑校际竞争以及高校与社会、政府间的互动。高校很看重大学排名、教育部的“双一流”评选和学科评估,因为直接关系到资源分配与高校的存亡,而这些评估目前还是以“科研为中心”。

“只要总的指挥棒还是趋于理科化方向,高校就不敢真的改。从高校到院系到教师,再到博士、硕士和本科生,所有人都围着这个指挥棒转,但很少见到什么指挥棒,是引导老师和学生下工厂解决实际问题的。”纪阳说。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未来技术学院副院长兰剑对《中国新闻周刊》说,重构评价体系的关键,不仅是具体指标怎么重新设置,更重要的是弄清楚评价主体到底是谁?工科是强应用学科,因此应进一步加强 “用户的评价”,比如企业或相关产业部门。他指出,现在的问题是,工业界、需求方需要深度参与整个评价体系的设计。“这些用户更在乎老师是否解决了真正的工程问题,仅用论文或研究方案来评价工科,就像病治得好不好,只看药方好不好。”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提出,改革现阶段,政府要思考,如何主动把市场需求变成指挥棒的规则,让大学按照市场规则去走,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动力还有待提升。

“先学后做”变为“边做边学”

工程教育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为课程教学中实践和理论如何交叉融合。


作为学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点,2021年,西安交大成立未来技术学院和现代产业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下设储能科学与工程、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和医工学四个专业方向,每个方向只招10人左右,采用本研贯通培养,传统工科课程体系被彻底重构。




以未来技术学院培养方案为例,本科阶段,最大变化是设置了29个项目学分,20多门实验课和金工实习被取消。从大一到大四,学生要先后参与到基础、初级、中级和高级的项目学习中。

西安交大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宋政湘刚带完一门储能专业大二下的项目课。第一节课,他告诉学生本学期要做一个储能装置,要实现什么功能,需要哪些指标。第二节课,他介绍项目中涉及到的一些工具知识,比如设计电路板时可能用到的设计开发工具。此后,学生要自己学习相关的工具软件,并完成电路方案设计、电路板制作、焊接、调试,编写监测软件,最后进行测试,完成一个“小的产品”的研发全流程。项目所涉及的问题或来自教师正在研究的课题。

兰剑解释说,项目制培养模式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导向”。这种模式的难点是要把问题拆分成各个知识点,这些点可能涉及多个学科,具有交叉性,再围绕它们去重构整个课程体系。因此,问题的设计就很关键,既要有趣味性、前瞻性和挑战性,也要有足够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能把本科阶段需要的知识点全部覆盖。

以储能专业为例,兰剑分析说,项目制实质上是构建一种项目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双体系”培养方案。项目课程体系以“四个面向”为导向,从大一到研究生阶段,每学期设计纵向贯通式的科研项目体系,理论课程以横向支撑项目体系为目的,两个体系交互设计相互结合,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既培养学生科研和工程能力,又打牢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18 Seconds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