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移民故事: 纽约最后1家华裔精神病院 倒闭边缘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07年,彬仔(化名)在纽约目睹了父亲出车祸的全过程,他死在他眼前。


自那之后,彬仔停了在唐人街面包房的工作,整日将自己关在房里,对墙壁说话。

2009年,他几乎全裸着跑出家门,慌张地说身后有日本杀手在追杀他。母亲用身体挡住房门,他捉起一把刀,刀口对准的是自己。


那是彬仔第一次住进精神病院。



(特制的拘束衣,示意图)

此后近十年间,彬仔往返于医院和社区的康复中心,但效果不佳。有一次他跪在医生面前,求医生“给他打一针”,因为“活着实在太痛苦了”。

彬仔的母亲黄玉萍(音)不知道该怎么帮助儿子。她在一家日托中心打着最低薪资的工,不会说英语,也无力全天候地照顾他。

绝望的情绪弥漫在母子之间,黄玉萍自己也开始吃抗抑郁药,她说:

“那些日子,我祈求老天爷让我早点死,这样我就不用看到儿子受苦。”

这种情况到七年前才发生好转,那时黄玉萍了解到下东区有一个康复中心,接待的基本都是中国移民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她替儿子报了名,如今的彬仔时常蜷缩着陷进椅子里,脸上的表情很难让人看清。


他总是显得闷闷不乐、百无聊赖,但每周五天,他都风雨无阻地出现在这。

七年了,彬仔再没住过院。

-

这一切都仰仗于康复中心主任,玛格丽特·赖(Margaret Lai)的悉心照料。每当她见到彬仔出现烦躁情绪,就会给黄玉萍打电话,讨论如何处理。


黄玉萍说:“如果没有她无微不至的照顾,他不会有现在的生活。”

赖主任在下东区开的这间康复中心,是为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中国移民而专门设计的。

这个不到五十平的小房间里,各色福字与中国结点缀其间,墙上是手写的标语,音响里传来几十年前的流行歌。



(康复中心的墙面)

这里常年收治着十几个病人,和彬仔一样,他们曾在医院与医院间辗转,最终在这里看到希望的曙光。

他们经常围着桌子打太极拳,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和家人共处。

最典型的情景是这样的:赖主任在白板上写下“尊敬长辈”、“阅读报纸,跟世界保持联系”等建议,带着一群病人大声朗读。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48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