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日本核废水排放事件十问答:事实是什么?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一做法背后的逻辑就是大家常说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任何事情的评价,都应该建立在比较、权衡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件事情的代价和它的替代品相比危害较轻,那它就是可以做的,甚至是应该鼓励的。


五:这次经过处理的核污染水超标了吗?

答:没有超标。根据日本东电公司公布的数据,排海的核污染水中的其他放射性元素已经降到了远低于监管标准以下的水平,而不能通过ALPS被去除的氚则会通过海水稀释降至低于1500Bq/升,这一数值为监管标准值的1/40、WHO指南的约1/7。


除此之外,日本东电采取了分批分阶段排放的方式,预计将会持续排放30\~40年,每年的氚排放总量低于2.2×1013Bq,低于常规核电站的正常排放限额。事实上,根据中国《核动力厂环境辐射防护规定》(GB6249)中有关液态放射性流出物控制值的规定,轻水堆中氚的控制值为7.5×1013Bq/年,重水堆中氚的控制值为3.5×1014Bq/年,均比此次日本福岛排放的核污染水要高。

值得一提的是,放射性污染物的排放标准是基于环境的本底辐射量来制定的,因为放射性污染属于大自然已有的污染,和化工厂排放的人造化学污染物不太一样。大家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说法,叫做“抛开剂量谈毒性等于耍流氓”。这句话并不是百分百正确,比如有些人造化学毒素即使是痕量也是有害的。但放射性是自然环境的固有属性,人体细胞早已适应了这种环境本底辐射,进化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DNA修复技术,只要核电站排放的污染物通过稀释后不显着增加环境本底辐射,人体就能够应对。

根据专业人士的计算,地震刚发生时,东电公司排放的冷却水里一次性泄露了1×1016Bq的氚,扩散至整个太平洋后的最大峰值(出现在夏威夷附近海域)也仅为2Bq/立方米,而太平洋海水的氚背景浓度为50Bq/立方米,远比一次性泄露的最大峰值要高得多,更不用说这次是有计划的分批次排放,影响力更加有限。

六:此次排放的氚会不会产生累积效应?

答:不会。氚的化学性质和氢差不多,摄入体内的氚将会很快随水排出,基本上不会带来额外伤害。事实上,因为氚比氢重,所以生物体倾向于使用更轻的氢而不是氚,所以生物体内的氚含量理论上是要比环境中的氚更低一些的。至于说排放核污染水当中的碳-14和其他痕量放射性元素,同样没有证据表明它们能在生物体内产生累积效应。即使有的话,只要排放总量低于监管标准,就不会对环境中的放射性元素含量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因此也就不会增加额外的累积效应。


污染物的累积效应确实存在,但这通常指的是脂溶性的化学污染物,它们能溶解在鱼类的脂肪中,并通过食物链来逐渐富集,直至被人类食用。但放射性元素并不具备这种性质,因此我们无需担心累积效应。

东京电力提供的关于氚的解释影片


七:我们如何确定日本东电确实按照标准进行排放?

答:日本东电确实有理由偷排,但必须得想办法逃过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事实上,IAEA已于2023年7月开设了原子能机构福岛第一核电站办公室,IAEA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在那里办公,现场监测和评估日本东电的排放活动。除此之外,IAEA每天都会向全世界公布当天的监测结果,大家可以在他们的网站上随时查阅。



IAEA提供每日数据监测(IAEA)

需要指出的是,对排放物的监测是一项技术活,普通人很难理解其中的细节。比如凤凰卫视记者李淼曾经在电视上公开质疑日本东电的检测方法,称第一批总共要排放7800吨核污染水,但采样人员只取500毫升进行抽检,听上去很不合理。但其实只要排放前进行了充分的混合,500毫升采样便已足够了,这属于基本的化学实验常识,IAEA的监督人员不可能不懂。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57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6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