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理財新聞: 入職28家公司 “騙薪神話”的崩塌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直到今年3月,警方總共查了七十多個嫌疑人的2000多個銀行賬戶。最後,裝證據的盤就有8TB。


——這一切,指向某種完美犯罪模型的浮現。

經偵支隊四大隊民警黃迪誠告訴我,上海警方目前發現最早的騙薪案例發生在2013年前後。嫌疑人的太太學過設計,包攬了假證制作。他流竄於上海各區,“悶聲發大財”。


直到2018年左右,“職業騙薪”初具規模。隨著金融行業不夠景氣,他們又轉移到了互聯網乃至實體行業,“侵蝕的速度非常快”。

他們甚至發展出一整條“產業鏈”,在上游偽造銀行流水、簡歷證書等入職材料,在下游有大把“群眾演員”,扮演高淨值客戶出席,全方位把戲做足。

到今年,被捕的嫌疑人也將騙薪自詡為“行業”了。像徐玲玲這種“經驗豐富”“能力強”的,還發展了下線。上線負責分享面試經驗,提供機會,偽造材料;下線“假裝工作”,再回饋工資的20%-50%給上線。

行業進一步繁衍細分。就連最下游的群演,也有不同的角色和定價。接背調電話的,5塊錢一通;參加產品推介會的,站台費四五十塊;出席洽談合同的,一百塊不等。群演大多是五六十歲的退休人士,“賺點菜錢”。



截至目前,包括徐玲玲夫婦和洪凱在內,上海警方一共抓捕了超過161名犯罪嫌疑人,涉案金額超過1.3億元。有經營者向警方訴苦,不單是虧損了二三十萬工資,還耽誤了產品的銷售時機,錯失窗口期。

與之對應的,是超乎想象的離奇案情:

一家公司招聘,欲招80個銷售,實招80個騙子——相比之下,遇見11/12騙子的陸凡,算不上損失慘重。

還有一個騙薪者,先讓女朋友應聘某公司HR,入職後,再把他和同伙招進去。


陸凡進了一個有40人的滬上受騙公司群,聽說群裡的“榜一大哥”被騙了半年多,損失一兩百萬。

還有的公司已經倒閉了。它們的身影,徹底消失在蕭瑟寒冬裡。

金融難民

至此,我像是跟著辦案的偵探走出了迷宮。可總有一塊模糊不清:


這些犯罪嫌疑人,他們到底是誰?

陸凡接觸過的“徐玲玲團伙”裡,有兩三個年輕人貌似底層出身,學歷有限,像是經過培訓的工具人。還有一些人,的確有學識和金融工作經驗,看起來和正常從業者沒什麼不同。陸凡不知道他們究竟哪一步走錯了。

直到警方來調查,上海某私募合伙人施孝春才得知一個離職員工的確是騙子。他記得那人“履歷很棒”“專業度很高”“形象很憨厚”。面試時穿了西裝三件套,皮鞋珵光瓦亮,“一看就是外資銀行待過的”。

施孝春現在仍然認為,那個騙子應該曾是一個正常的金融從業者,“不是一開始就想著去詐騙的那種”。

在鋃鐺入獄之前,騙薪者曾和陸凡有過一場集體的“內心告白”。

那是陸凡拿到“行業黑名單”查清一切後,他決定攤牌。

那天,長桌上,每個座位前放了一份打印好的資料,是陸凡從別家公司獲取的證據——勞動合同、會議紀要、工作日志,碼得整整齊齊。

面對證據,一個“很會面試”的“男同事”嚇哭了。徐玲玲面如死灰,但看不透她心底在想些什麼。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6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