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去一趟貴州 我的過年恐懼症都治好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去年,我在網上看到一張落款是9月份的圖片,紅底黑字,還是用毛筆寫的。


2023年過苗年時間安排如下:2023年11月17日,大年。落款是貴州西江雷山縣。

我馬上到網上搜索,發現苗族人有自己的年,相當隆重的那種,得持續一個多月,節目包括但不限於:殺豬、攔門酒、祭祀,竹笙比賽、籃球比賽、苗歌比賽……


如今過年,我家的年味已經很淡了,無非掛一副網上買來平平無奇的春聯,再看著春晚包餃子。

於是,趕在年前,我決定去趟雷山,和苗族人學過年。

帶著魚鴨豬,進村

苗族以十月為歲首,因此,苗年最隆重的大年都選在農歷十月的第一個“卯”日,這時候恰逢秋收結束,糧食不成問題,過完年再為第二年備耕,也不耽誤農時。

在這個痛痛快快喝酒慶祝的日子裡,有時幾個村寨聯合過年,有時排好次序輪流過年,整個過程往往要持續一個多月。

苗族人的聚居地分布在世界各地,山與海的地理間隔,導致了語言文化、過年習俗上的差異。

單說雷山過年的娛樂項目,就有斗雞、斗牛、斗鳥等許多種。而其中,斗牛的作用不僅在過年期間得到體現,據說以前苗人吵架,直接拉出牛來斗一斗,誰的牛贏了,就算誰有道理。

2008年, 苗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想那一定是值得記入史冊的熱鬧。

果然,出發前訂酒店的時候,我給民宿老板打電話,老板匆匆忙忙地說,親戚要來,這段時間生意不做了!給包車司機打電話,司機說,過年放假,沒車啊!

為了充分感受過年氛圍,我還提前學了規矩:

去主人家做客,血親需要帶禮物來,常規的禮物是糯米飯一籃(最好是幾種顏色的彩色糯米飯),米酒一壺(5~10斤),魚(必須用麻繩穿過嘴巴,吊在扁擔上,且數量只能單數不可雙數),鴨子(要公鴨子,單數,不能是雞),豬(要用麻繩綁住腳,用扁擔挑著進村,也要單數),鞭炮……

過節當天晚上,主人家會宰殺客人帶來的鴨和魚,用清水煮,以便用整只來祭祖。

當然,現在時代變了,有些遠道而來的客人,不一定隨身帶著魚和鴨子,但我總要帶禮物的,不能失禮。我提前一天到凱裡縣城買了甘蔗、獼猴桃、葡萄和小孩用的漂亮筆記本進村,准備好了“以物換物”,用禮物來去村民家蹭飯吃。

終於來到雷山,我遇到一戶人家,用扁擔挑著三條大鯉魚,還精心用禮花裝飾,很好看。我湊上去幫忙,只挑了十幾分鍾,就已經被壓得肩膀痛。更別說一頭幾百斤的豬了,一路進村,得幾個壯漢挑著。



△用扁擔挑著進村。圖片來自作者

客人帶著禮物來到主人家門口,需要先放鞭炮報信,主人再出來迎接。有的人家還會在門口設置攔門酒,喝完才能進屋。

喝攔門酒也有規矩,比如手不能碰牛角杯,只能等著苗女往嘴裡倒,那真的算是“任人宰割”。苗族喝酒特色的“高山流水”,就是幾個人前後站好,後面的人將碗裡的酒往前面的碗裡倒,站最前的人則需要將酒全倒自己嘴裡。?

這是我第一次感受苗族人勸酒:太凶猛了。

尋常酒桌上,聽過最厲害的話就是“不喝你就是不給我面子”,但在苗族,勸酒唱的歌是“管你喜歡不喜歡”,苗女拿著湯碗就往客人嘴裡灌,我眼看逃不脫,只好站起來跳了個舞,選擇加入她們。





△苗族人勸酒:一群人圍上來,直接把碗端到嘴邊。圖片來自作者

出嫁的苗族女兒過年回家,叫“姑媽回娘家”,她們往往需要身著盛裝,連喝13道攔門酒,相當霸氣。這份霸氣還會延續到晚上的篝火晚會,不單晚會主持人全是女性,女主人還會帶著酒挨桌打招呼。

同行的朋友,剛一坐下,主人便拎著20公斤的塑料大桶過來,裡面裝的全是酒。很是震撼的我抓住一個村民問,你家到底有多少酒?他說,五噸吧,你要嗎?

不像商品酒,苗族自家釀的米酒沒有度數,卻有個別名叫“見風倒”,喝的時候覺得順口,等喝完酒出門吹風,才知其厲害。

桌子上擺著火鍋,酒一不小心倒灑了,在桌面上燒起來。主人卻驕傲地說,我們自己釀的酒,能點火!?

這時候,過年的氛圍已經很濃了,到處都是喝酒唱歌的人。我被苗族女孩們身上的銀子晃得睜不開眼,她們個個頭戴銀冠、發髻插銀梳、耳配銀耳環、頸戴銀項圈、腰捆銀腰鏈……





△苗族人都穿上了最漂亮的衣服,滿頭銀飾,相當富貴。圖片來自作者

這套苗族女人最珍貴的行頭,只有逢年過節才舍得拿出來,銀飾碰在一起叮當響,是獨屬於過年的聲音。

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我去的村子裡,最富貴的一家從東北來了200多個親戚朋友,主人給每位客人發一條紅圍巾,於是一時間,村裡到處都是紅圍巾,到處都是東北話。





△村裡最富的人家給客人發了紅圍巾,晚上還辦起了篝火晚會,一起唱歌跳舞。圖片來自作者

過年期間,客人可以到苗寨任意一戶人家吃飯、拜年,這叫“吃串串飯”。

我在村裡逛逛,總被邀請進屋吃飯,不得不說“吃過了吃過了”,對方倒也客氣,“少吃點唄”,筷子已經遞到手邊,只好象征性再吃幾口。臨走的時候,還不忘招徠,“晚上還來吃啊!”


炒雞、白肉、魚凍、臘肉臘腸、酸湯魚……還有數不清的米酒,年飯不止一頓,且每頓都相當豐盛。



△長桌宴,一鍋燉肉火鍋,往裡不斷加菜,可以迎接來來往往的親戚朋友。圖片來自作者

幾天下來,我已經成功找到了全村最好吃的人家,只是實在記不住每個人的名字,只好張口“哥哥”“姐姐”地叫。菜堆在桌子上,碗一空了就有人會替你滿上。

除了喝酒吃菜,苗族過年還會舉辦許多賽事。我圍觀了一場捉魚比賽。在稻田裡,想參與的人直接挽起褲腿下水,規則又有一條——捉到的魚必須隨身帶著。

好吧,那就只能上衣扎進腰帶,讓魚和肚皮貼在一起,或者用竹條穿過魚嘴,把捉到的魚串成一串。最後,比賽撈出來的魚,圍觀的村裡人都能領上幾條,回家吃一頓烤魚。

苗語稱過年為“ghuat janb”,過年必不可少的事就是殺年豬。苗族人幾乎每家都喂豬,豬叫“年豬”,就是為了過年而准備的。



△幾個男人合力把豬挑進村,第二天就要准備殺豬了。圖片來自作者

殺豬期間也有許多講究,比如不許將水倒出門外,不許吃任何東西,尤其是蔬菜。民宿老板提醒我,如果有空,到村裡的小橋上多走幾個來回。

後來我才得知,水不能外倒的意思,是不能讓水沖走莊稼和好運;又因為祖先還沒有享用菜肴,所以人不能吃;不吃素菜,意味著這戶人家今後生活年年有余(魚等葷菜);在小橋上走走,意味著這戶人家人緣好,客人多。

據說,苗寨應該是世界上擁有最短、最多的橋的地方。這裡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座橋,長度不過四五十厘米,寓意著這家人能通向幸福之路。客人通過橋走進苗家,意味著將好運和幸福帶到苗家。

苗歌也漸漸唱了起來。

苗族的歌曲很長,聽起來都是重復的音調,一位在這裡調研的學者告訴我,有的苗歌可以連續唱上幾天。


由於沒有文字,苗族的歷史只能靠編成歌曲一代代傳唱下來,像我們聽的其中一首歌叫《開天辟地》,講述了這支族人如何來到這個村莊。在這首歌裡,寫到了所有來到村子的族人的名字,反復唱誦,而歌曲的結尾是對下一輩的祝福,也會逐一背出族人的名字。



苗歌是苗族歷史的見證,也是唱歌之人記憶力絕佳的證明。

聽說,為了熱鬧過年的這幾天,有的富貴人家,得花上10萬元。但也只有過年期間,人們不用再忙碌奔波於山裡田地間,徹底地放假,在家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盡情享受。

抬豬腿

凌晨3點,我被豬撕心裂肺的嚎叫吵醒。等我下樓的時候,儀式已接近尾聲。

苗寨通常是在苗年伊始來殺豬,慶賀一年的風調雨順。

過年期間,殺豬也有自己的術語。比如“拿刀來”,這個時候要說成“拿草葉來”;“殺豬”要說成“敬拜大官人”;“拿柴火來”要說成“把太陽照過來”;豬血不能叫做“血”,而是稱為“浮萍”;燒豬用的稻草要說成“蓋被子”……豬在苗族是受尊重的,雖然它自己可能不這麼想。

今年的苗年同時遇上了鼓藏節,這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是苗族最隆重的節日。鼓藏節13年才舉辦一次,且每次日期都不是固定的,而是由鼓藏頭召集本鼓社宗族各自然村寨的老年協會、鼓藏頭、活路頭以及村幹共同商量,定個日子。



△鼓藏頭的家很豪華,門口全是豬腿,一層改建成了博物館。圖片來自作者

而鼓藏節最有趣的儀式,當數抬豬腿。

苗族人在豬腿分配這件事上有著嚴格的規定,帶尾巴的豬腿一定要送給姻親舅舅,其余則送給二舅、姑爹等至親。錯分豬腿,便有可能意味著社會關系及親疏秩序的打破,人際交往也有可能就此中斷,不再繼續做一門親。

正因如此,苗族人世世代代謹遵傳承下來的習俗和禮儀,分豬腿,收豬腿,各自高高興興抬回家。



△分好的豬腿,接下來會讓各家親戚抬回家去。圖片來自作者

這讓我想到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所說的:“實物流動和人際關系之間的聯系是相互的。如果說朋友創造出禮物,那麼禮物也創造出朋友。”

這些習俗,看起來繁瑣,也就是在“我到你家來抬豬腿,你到我家來抬豬腿”這樣的過程中,找到了凝聚親戚情感的紐帶。苗族俗語因此說:抬豬腿,不忘親。

另一位人類學家拉德克裡夫·布朗曾光顧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南邊的一座小島,他發現生活在這裡的安達曼人對收獲甘薯後的處理和使用,有著明顯的區別:男人們要把自己的甘薯贈與他的姐妹家,而他家所食用的甘薯則由他妻子的兄弟來提供。

布朗由此得出結論:甘薯的流動和贈與,並非指向一個經濟上的獲利,而是通過物的傳遞,達成了某種社會關系的維持與鞏固,其起到的是一種“精神上的作用”。

苗族的豬腿,就像安達曼人的甘薯,人們互贈豬、鴨子和魚,再收獲豬腿,在這個過程中維系親戚情感關系。



一個星期後,我離開了雷山,但苗年還沒結束。

接下來,當地還將舉行蘆笙舞大賽、打籃球大賽、斗牛大賽……村民積極邀請我參與女子組籃球賽,稱冠軍獎金有3000元。去年,村裡就沒湊夠會打籃球的女人,因此不戰而敗。

我說,我也不會呀,她說,沒事,可以抱球跑。

雖然只有短短一星期,但我已經收獲了數不清的熱鬧,幾乎把全村的飯都吃了個遍。

走在路上,不斷有熟人過來打招呼。過年,這種傳統的儀式,在貴州這個小村落中回到了本初的意義:讓人們彼此熟識,一起慶祝。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九行Travel (ID:jiuxing_neweekly),作者:小魚,編輯:道喵嘰
1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