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温哥华资讯

温哥华地产

温哥华教育

温哥华财税

新移民/招聘

黄页/二手

旅游

中产跨国养娃现状:有人搬家20次,有老板变维修工(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我们聊教育的时候,很自然地把孩子的重要性凌驾于大人之上,背后是不是意味着父母是孩子的从属关系?我想教育的安排,是综合家庭各个成员的情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




▲李梓新和女儿在他的学校


我们家没有以拿到永居为目标,大多数有家庭的中国人来这里,一谈到教育就跟移民相关,都是希望永居。我们对这个事情没有那么感兴趣,没觉得要迫切地拿一个身份,也没觉得英国一定就是最好的归宿。

我的学签毕业后还能留两年,儿子去美国读大学,我们没有考虑太久远的事,两三年过后,可能又有了流动的契机,我们去探索其他地方,未尝不是好事。现在英国签证政策越来越不友好,但我觉得其他国家,总体签证政策还是在变得友好的。我想过50岁可以去申请泰国的退休签,或者去马来西亚的银行上存点钱,也可以有签证。灵活一点的签证组合,日本(专题)、美国、加拿大也都能呆上一阵。如果心态上能接受流动的状态,都能有办法。




跨境育儿已经不是一个只属于富人的游戏了,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选择。

很多家长择校也好,生活安排也好,全部要靠中介,仍然处在这种购买的产业链上,没有把这个变化当成一个有趣的自我学习的过程。


上海的环境出来的中产家庭,来这里其实生活都会降级的,英国物价那么高,人生地不熟会产生很多隐性的成本。这个时候往往出现一种叙事,为了孩子我要忍,有太大的自我牺牲感,也不是一种健康的状态。

当你真的完全不能忍受,也可以选择回国,不要迫于舆论上的压力,名誉上的好听而硬撑。如果评估下来,你愿意生活在这里,那就去看看你在这里要遇到哪些困难,能经历什么,学习什么。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23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