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反思小紅書廢墟論 港廢墟專家從全球廢墟中覺醒(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蘋果日報》大樓 (美國之音/湯惠芸)


我想它營運,變回蘋果日報。這個是超級理想的想法,簡直是夢想,當然暫時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現實上,我又知道它,其實它連廢墟,對政府來說,廢墟的資格也沒有,它(政府)一定會鏟平它(蘋果日報大樓),如果件事settle(處理)後,在政府角度settle(處理),它一定會想鏟平,它不想留下任何這些蛛絲馬跡在這裡。就類似回應之前它連以前英國在這裡(香港)做過的軍事設施,或其他東西它也不想保留,何況你蘋果這些棘手問題,對它來說,它一定不想保留。”

繼續在英國發掘廢墟 正面每一天過活


移英兩年多後,如同一些移英港人在各自領域一展所長一樣,這位“荒凝止息?Rufixation”創辦人並沒有自怨自艾,在英國展開新生活之余,繼續追尋他的廢墟夢。他到訪英國不同地方的廢墟,進行拍攝,研究其歷史,並驚訝在保護古跡法例上,相比香港,英國涵蓋的范圍與力度先進得多。

在與記者分享過往在香港廢墟探索的歷程中,最使Sing Chan感到失望的,是香港政府對一些保育廢墟建議的“不作為”,本來得到村民支持的開發的大嶼山梅窩銀礦洞景點,最後不了了之;又或在保育港島中環街市決策中大量廢棄原有水磨石台椅,顯示了政府著重配合的是優化後的商業利益。帶著這份無奈來到英國後,他開拓了解英國廢墟新天地,在臉書貼文分享“蘇格蘭有著絕美的風景,配以深山的荒廢城堡,應該是(廢墟)探索者的天堂。”


這種過往的失落,與目前熱誠的延續,在Sing Chan腦海中並非互相排斥。他說,這是移英的應有生活態度,要延續在英國保持著香港的興趣,繼續增廣見聞,每一天正面地生活,這才算是有意義地過活。

Sing Chan最後說:“其實因為香港有問題,所以才從香港走過來,這個(在英國的)自由角度,那麼我更加要在我這方面專長上去發聲,讓多些香港人知道,除了(英國)歷史以外,(有什麼)如何影響著香港目前的政治環境。我覺得移民的香港人,不論是英國,澳洲,加拿大也好,其實你有幸去到一個自由地方,你就要幫香港沒有辦法出聲的人,去說一些你想說的說話。如23條(立法)有什麼問題,所有法例都會有問題,你一定要說,你有時會說,你用廢墟去包裝這些東西,其實也沒有問題,因為你已經在另一個地方,你唔講呢啲嘢,我移民來幹什麼?”


盼望總會有一天回到香港廢墟懷抱

心存盼望,希望總有一天回到一個真正自由民主的香港,或許是每個暫時不願意返回香港的海外港人最心底裡的共同盼望。Sing Chan坦誠的說,他確實還有“半個”廢墟相片展覽還未完成,要對支持者履行承諾。他並不清楚那一天會何時到來,但堅持著這信念深信總會到來。

Sing Chan沖出香港,在世界各地廢墟中認識歷史真諦;也是這種政治領悟中,深信香港也是世界歷史的一環,其他國家廢墟中凝固著的歷史痕跡,或許是當今香港正在走的道路。今天擁抱普世民主自由共同價值觀的日本台灣,也分別經歷過二戰軍國主義與二二八事件時期的白色恐怖。這位廢墟專家深信,他將來回到香港再次親近香港廢墟的一天,就是香港接軌回歸擁有普世共同價值觀的一天。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8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