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南極: 中國科考醫生在南極建大棚種菜,把老外饞哭了(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南極這樣的苦寒之地,最大的問題不是寒冷,而是飲食。

我國在南極長城站的科考隊員們,每天都能吃到新鮮蔬菜。


更牛的是,這些新鮮蔬菜不是運過去的,而是從長城站內的溫室裡栽培出來,妥妥的原產地直供。

憑著手裡的這些新鮮蔬菜,不但有旁邊俄羅斯站點的朋友們過來友好“蹭飯”,時令蔬菜還經常作為禮物,促進我們與其他國外站點的互通有無。

我國傳統的種菜產業,是如何“長出”新質生產力的?



南極怎麼種蔬菜呢?

其實說起來也簡單:用大棚。

托大棚種植的福,我們在冬天也能吃到反季節的夏季蔬菜和水果,而且產量和質量都有保障。

長城站有一個80平米的溫室,常年保持25度左右的溫度。

在無土栽培技術的基礎上,這裡采用垂直種植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利用空間。

再加上由中控系統控制的燈光、濕度、通風以及營養液的注入,這裡面的蔬菜不僅長勢喜人,而且品種還很多,有辣椒、西紅柿、小黃瓜、茄子等“嬌貴”的品種,保質保量,定時采摘。



南極長城站蔬菜大棚內部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大棚內部的周圍還種植了一大片苔蘚和小型植物,能夠吸收二氧化碳,並且淨化棚內的空氣,與蔬菜作物共同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

說起這一切,離不開科考隊的隨隊醫生——王征。





科考隊隊醫王征 截圖來源:上饒電視台城市報道

2012年,上饒市人民醫院的骨科醫生王征經過層層選拔,成為中國第31次南極科學考察隊的隊醫。

來到南極長城站後,為了解決隊員們吃菜的問題,讓隊員們的膳食營養更加平衡,在中國人“種菜基因”的驅動下,他萌發了就地種菜的想法。

通過查閱大量資料,王征論證了南極種菜的可行性。

接下來就是尋找合適的建築材料,跟同事們建起一個16平米的小溫室。

考慮到南極的紫外線輻射非常強,地表反光也很強,王征用高透光率的中空透明塑料板作為采光材料,模擬正常陽光為蔬菜提供充足光照。

南極沒有土壤,那就用無土栽培技術。

沒有種子,王征就在國內精選優質蔬菜種子,通過恒溫儲存運輸到長城站。

為了獲得好收成,王征甚至給蔬菜放輕音樂。

經過幾年的經驗累積和技術提高,南極長城站建立起更大的大棚,蔬菜的年產量也達到900斤左右,每日的采摘量維持在1公斤以上。



南極中山站蔬菜大棚裡的蔬菜

一個醫生都能在南極種菜?

這一切,看起來似乎也沒那麼難。

這裡面的難點,是可持續性。

一方面,南極可是個95%覆蓋冰層且幾乎沒有土壤的地方,平均溫度為零下25℃,極端最低溫度接近零下90℃,最大風速可達75米/秒。

在如此惡劣的環境下,對大棚的管理稍有不慎,所有成果瞬間清零。

另一方面,保持900斤的年產量,到目前為止,只有中國長城站能做到!

其他國家的隊員也想嘗試,但結論是:在南極種菜實在太難了!

沒點種菜天賦,真的不行。



對於中國人來說,種菜是一種天賦,更是一種不斷進化的能力。

中國人種菜的原則非常簡單:

有條件要種,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種。

城市的邊邊角角,綠化帶裡巴掌大的地方,都會有人種上菜。

即便在鋼筋混凝土的“森林”裡,也不難看到有住戶用花盆、泡沫箱,甚至塑料瓶種菜。

兩三平米的自家陽台,就能種出辣椒、西紅柿、生菜等好幾種蔬菜。

賺不賺錢不重要,夠不夠吃更是其次,緩解“種菜焦慮”才是重點。



比較魔幻的是,重慶南岸區白鶴路一棟建築的樓頂上,居然被開辟出2萬多平方米的農場,不但收獲了茄子、南瓜、絲瓜,甚至還種出了水稻,挖了人工河,養魚、養蝦……



重慶某樓盤頂層種植的農作物


中國人的太空夢裡,也有種菜這個環節。

2016年,天宮二號的宇航員們進行了第一次太空種菜,神奇般地培育出太空生菜。



宇航員種植的太空蔬菜

中國人對種菜的執念,簡直就是刻在基因裡,就連太空也沒有放過,至於地表,那更是到處開拓了。

烏蘭布和沙漠位於內蒙古西部巴彥淖爾市和阿拉善盟境內,是我國八大沙漠之一。

恐怕誰都想不到,有一天,這裡也能種出有機蔬菜。

2023年,種在烏蘭布和沙漠裡1000畝的有機貝貝南瓜,經過采摘、裝車,已經在全國規模化上市。



烏蘭布和沙漠產出的有機南瓜

去年12月,四川成都投入使用了全球首座無人化垂直植物工廠,這座由中國農業科學院都市農業研究所自主研發的農作物基地,是全球農業黑科技的集大成者。

通過國際領先的“光-溫-營養”耦合調控作物快速繁育技術,這座高達20層的垂直植物工廠,實現了在垂直空間內農作物的育種、栽培、生長全過程,僅用3分地的占地面積就達到6畝地的產出效果。

有了這個技術,以後不管是在沙漠還是兩極,乃至其他高寒地區,甚至是城市的中心地帶都能種蔬菜,生產新鮮蔬菜水果都將不再受土地、空間、土壤、陽光照射等自然條件的限制。



當然,要實現這種對農作物全天候的精准控制,農業高新科技功不可沒。

萬物生長靠太陽,光是植物生長的基本要素。

植物工廠采用LED光源,解決了普通光源“光效低、能耗高”的世界性難題。




無人化垂直植物工廠內部

不同植物對不同波段的光需求不同,不同波段的光對植物生長的作用也不同。

光譜分析表明,紅光和藍光主要參與光合作用,其他顏色的光則參與到植物生長的各個代謝過程中。

了解了植物對光的偏好,科研人員就能根據不同植物所處的不同生長時期來配置不同的光線。

再結合LED光源的精准控制,能讓正常生長周期在60到80天的生菜,達到35天就收獲一茬的生長速度。

此外,還有育種加速器。

這種新型的育種平台主要由基因編輯、植物工廠系統集成和高通量植物表型平台三大功能構成,讓育種工作能在實驗室中完成,大大減少田間的工作量和花費,提高了育種的精准度和效率。

使用DNA測序和分析工具,育種加速器可根據不同需求,對種子進行節水抗旱、抗蟲害、抗除草劑等方向的改造或定制,滿足生產上多種多樣的需求。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新質生產力成為焦點話題。

一提到新質生產力,很多人都會想到半導體、光伏、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

其實,傳統產業,也能長出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新”在於創新。

不少傳統產業經過技術改造,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主陣地。

就拿種菜來說,中國人憑借著勤奮、創新,讓這門古老的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土裡種菜不算什麼,無土種植蔬菜就是一種新質生產力。





山東壽光的蔬菜大棚

在地球上種菜不算什麼,跑到太空裡種菜就是一種新質生產力。

根據2022年的統計,中國人均蔬菜年消費量為384.2公斤,相當於每人每天吃掉兩斤多蔬菜,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美國歐洲的三倍多。



人均蔬菜消費排名

為了能吃飽吃好,中國人必須多種菜,種好菜。

中國農業展望報告》顯示,2022年,我國蔬菜總產量為7.91億噸,世界第一。

也正是憑借著新質生產力,中國人端穩了自己的菜籃子。

除了自己吃,蔬菜還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

中國早已穩坐世界蔬菜出口的頭把交椅。

2022年,我國共出口蔬菜1183萬噸,只是自己消費的總量的九牛一毛,卻已經占了世界蔬菜出口量的14%。

中國海關的數據顯示,我國蔬菜出口量最大的作物是大蒜,占全部出口量的19.1%,行銷全球159個國家和地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

中國的蔬菜,不僅養活了自己,還滿足了其他國家人民的需求。

中國人靠的是天賦,更是技術。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9 秒 and 2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