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中國四位“紅色公主”的命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引言:1991年1月,《中華兒女》雜志刊出陶斯亮所寫的《我和聶力、李訥、林豆豆》一文,一時洛陽紙貴,雜志一印再印,各種文摘報刊更是蜂擁而上。四位“公主”的不同命運令人唏噓不已,導演謝晉還曾產生了拍攝一部名為《紅色公主》的電影的沖動。


之所以引起這麼大的反響,我想,這是因為她們的背後,是一段每個中國人都應該銘記並引以為榮的共和國歷史,它關系到每個中國人的命運,正如陶斯亮所言:“我們生在這樣的家庭,命運都把握不住,有時被拋到天上,有時被拋到地下,何況中國的一般老百姓。”有誰希望重蹈覆轍?

十多年過去了,仍有不少人苦苦尋覓這篇文章,還有更多的80後、90後對此一無所知。


我和聶力、李訥、林豆豆,四位“公主”的不同命運

作者:陶斯亮

一、“紅色公主”

我是不願翻閱舊相簿的。那永遠逝去了的過去,有著我太多太多的快樂和太多太多的幸福,以至我都不願再去觸動它,就像那些陳年老酒,封存的年月越久,反而越舍不得品嘗了。

可是有一天,也不知是哪根筋興奮了,竟將相簿統統抖落出來,在床上攤了個橫七豎八。我打開了其中的一本,紙皮面的,微微有些泛黃,裡面全是我童年和青少年時代的照片。

照片上的那個小女孩是如此的稚氣,那雙清澈透明、無憂無慮的眼睛,似乎總是在憧憬著一個七彩的夢。

“難道這是我麼?我曾經這麼年輕過麼?”我反復莫名其妙地問著自己。就這樣信手翻著,翻著,突然,我的眼光停留在一幀照片上,就再也移不開了。

這是張極普通的黑白照,由於是陰天,整個照片顯得烏塗塗的。照片上的四個姑娘並排而立,背景是荒涼的深圳羅湖橋頭,時間是1961年元月。




(左起:李訥、林立衡、聶力、陶斯亮)

照片上的姑娘衣著樸素,甚至顯得土裡土氣的,即便是在以樸素為時尚的60年代,像這樣的女孩子,也不會吸引行人投來一瞥的。

然而,她們卻使我怦然心動,使我百感交集。一種從久遠往昔被喚回的迷惘深深攫住了我,以至連現實也變得模模糊糊,不可思議。是的,是的,我很難將照片中的這四個女孩子與今天相聯系。


她們是誰?她們的過去是怎樣的?如今她們又在哪裡?好,讓我一一來做個介紹吧。

最左邊這個,像個土改工作隊女隊員似的,是當時被稱之為“紅色公主”的李訥(毛澤東江青的女兒);再過來的陝西土妞是林立衡——林豆豆(林彪和葉群的女兒);第三位像知識分子的是聶力(聶榮臻的女兒);最右邊這個像女子鑽井隊長的便是我。

那時候的我們,是多麼年輕,多麼健壯,又是多麼的純樸啊!

二、聶榮臻之女聶力

先說聶力吧!

她的經歷是很獨特的,她4歲就陪母親坐牢,其後,由於革命戰爭環境的惡劣,她的父母只好將她寄養在老百姓家裡。她就像舊中國成千上萬的農村娃一樣,在風裡雨裡、餓裡凍裡長大。稍大點又去紗廠當童工,就像夏衍寫的《包身工》那樣,瘦小的身軀負荷著超強度的勞動,倍嘗人世的艱辛,度過了苦難的童年。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8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4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