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被雷軍整懵 120年的凱迪拉克走起“椰樹椰汁”風(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小米汽車發布後,國內廠家一陣兵荒馬亂,有著“挖角之仇”的吉利,當天就宣布降價。


不過,挑動最大話題的還是一家美國的車企——凱迪拉克。

3月30日,凱迪拉克連發了“椰樹椰汁”風格的海報:


“對不起,搞了120年營銷忽然給我整不會了。”

“對不起雷神,我們幫你把50萬以內也挺好的SUV造出來了。”

“我們既不像保時捷也不像特斯拉,我們只想美美地做自己就好。”

戳人不戳脊梁骨,凱迪拉克的操作,直擊小米汽車的營銷死穴:外觀致敬,話術吹牛。

凱迪拉克在美國一直被譽為“總統座駕”,但在中國市場,因為價格畸高,已經多次降價。

比如2024款的凱迪拉克XT5,更是全系款型售價下調10萬元,價格落到25萬區間,褪去了“豪華”的底色,墮落成了“五折凱”。

2023年.凱迪拉克品牌在華銷量為18.3萬輛,這個數字連比亞迪的零頭都沒有。



此外,BBA去年也開啟了大降價模式,奔馳、寶馬部分車型的降價幅度均超過了5萬以上。

歐美豪門,為何在中國市場低頭?

未來,凱迪拉克們還會好嗎?



很不客氣地講,不會好。

就拿小米汽車為例。

一家造車新勢力,為什麼3年就實現了從PPT到量產的跨越,並且直接對標保時捷、特斯拉等高端車企,且價格要比同配置外資車型低很多。

其背後邏輯,就是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強大。

國際咨詢公司畢馬威的分析師Bernd Diepenseifen指出,中國車企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來自其鋰電池產業鏈:

中國引領著鋰電池的全球產業鏈。不論是從產量、還是產業創新能力、抑或銷量來看,中國在該領域的競爭力都是毫無爭議的第一名,所以中國廠商現在具有主導地位。”

2014年,蘋果啟動造車計劃,10年後,蘋果宣布放棄造車。

相比於小米,蘋果的投入不可謂不大,然而,美國供應商無論是在原材料供應,還是在電池制造領域都不具備優勢。





紐約時報》曾報道過一個案例,說拜登一直在努力啟動美國國內的電動汽車供應鏈,在美國生產新能源汽車。

而後亨斯邁公司開始在得克薩斯州建設一座總投資5000萬美元的工廠,生產超純碳酸乙烯酯,這是一種電動汽車電池所需的化學制品。

但是,項目還沒建好,中國廠商就搭建規模更大的生產設施,使得這種化學制品大量湧入美國市場,把價格從每噸4000美元打到了每噸700美元。

亨斯邁公司在該項目上投了3000萬美元資金後,不得不終止項目建設,因為等項目建好了,會虧得更多。

馬斯克為什麼要把首個超級工廠建在中國

他說:“中國工人不僅會熬夜,而且能在凌晨3點開始工作。”

美國工人一直在“盡量避免上班”,缺乏職業道德。



相比於其他的特斯拉工廠,上海工廠展現的制造效率, 產業鏈本土化率已經達到95%,大大降低了特斯拉的生產成本。

同時,中國也興起了大批為造車公司供應零件的供應商。

2014年,國內的電動汽車續航裡程僅為150公裡,那時候購買電車,用戶感覺普遍不如油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汽車以驚人的速度迅速迭代產品。

今天標稱續航800km的電車,已經不是稀奇的存在,此外,在電機、電控領域,憑借規模大、成本低的優勢,整個產業的上下游都形成了規模效益,也推動了供應鏈不斷創新。

就拿特斯拉小米所使用的“大壓鑄”來說,就來自國內廠商力勁集團的供應。

特斯拉Model Y後地板采用其一體化壓鑄後,將原來需要79個鈑金件簡化成一個壓鑄總成,並做到整體減重30%,生產時間也從原來的1-2小時大大縮短到3-5分鍾,制造成本降低了40%,並大幅降低工人數量。


這樣的供應商,美國至今都沒有。



中國新能源汽車出色的產品力,和越來越低的售價,是國外豪車的噩夢。

根據全球汽車資訊平台Marklines資料,一年前比亞迪在泰國還沒有任何銷量,但到今年1月份就超越豐田,奪下泰國乘用車銷售的榜首。

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EY)預測,今後10年東南亞電動車市場將成倍增長,年銷售額至少達800億美元。

美國制造業聯盟(AAM)在今年2月發布一份報告示警,性價比極佳的中國電動車若引進,對美國汽車業帶來的沖擊恐為“滅絕程度”,並呼吁拜登盡早阻止引進中國電動車





市場的洪流在這裡,拜登能阻止嗎?

中國新能源汽車為什麼能在海外後來居上?

不僅是車型眾多,車價便宜,還有更新迭代的速度。

在不久前的瑞士日內瓦國際車展上,中國廠商們爭相呈現對於未來汽車的全新理解:

汽車內的娛樂屏幕能播放各類影音節目,駕駛員能夠掌握全局信息,甚至具體到了下一個綠燈還有幾秒會轉成紅燈。


至於按摩椅、真皮座椅,幾乎都是標配。



今天的中國汽車,正在改寫汽車的消費屬性——從交通出行工具,變成裝著四個輪子的電子消費品。

用雷軍的話說:未來的汽車產業將制造先進互聯的“智慧型空間”。

傳統50萬左右豪華汽車的配置,中國20萬元的新能源車,幾乎全都有。

半年一升級,一年一大改,三年一換代,中國人把汽車行業的迭代周期,卷成了手機行業。

從三月第二周的新能源汽車按上險數看,滲透率已突破48.2%,如果按這個速度發展下去,未來3個月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可能會突破50%。

無論世界對燃油車有多麼留戀,但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必將在市場占據主導地位。

中國汽車也必將在世界占據主導地位。

時間倒退到1994年,中國的城鎮職工的平均月薪是300多元。

與之相對的是本田雅閣40多萬的售價,奔馳S入門級120多萬的裸車價。

今天呢?

改變,往往悄然無聲,又有跡可循。

今天的汽車行業,像極了10年前的手機行業。

中國人在你追我趕的產業競爭上,把市場卷到了極致,並不斷催生出更豐富的想象力,和更具競爭力的企業。

而且相比於歐美大廠,中國廠商可能更加具備“長期主義精神”——一開始只為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而不在乎利潤。

就像雷軍說的:“賣一台虧一台。”

這幾乎是現在中國所有大廠的出海戰略,令人難以置信的低價優惠,只是為了搶占市場份額。



在這個模式下,比亞迪們搶占了歐洲東南亞的市場頭部,擊垮了日本汽車品牌。

而凱迪拉克們只能在過去輝煌的回憶中,一邊挽尊,一邊自嘲。



是啊,搞了120年的汽車,怎麼就被中國品牌顛覆了?

1901年,汽車產業的流星從美國福特升空,星光淹沒了淪為“廢墟”的底特律,再途經日本韓國,如今正懸停在中國的上空。

但願中國的汽車巨頭更加奮進,讓這顆流星多停一會。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