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溫哥華資訊

溫哥華地產

溫哥華教育

溫哥華財稅

新移民/招聘

黃頁/二手

旅游

這個沖上熱搜的問題,部長去田間地頭現場察看(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露天焚燒帶來重污染


這樣大力度解決秸稈問題的背後,是露天焚燒帶來的重污染問題。

生態環境部多次指出,秸稈露天焚燒是造成的東北重污染天氣發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秋收和春耕都是重要節點。

以2023年為例。

2023年4月,東北三省的省會城市長春、沈陽和哈爾濱出現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後20位城市名單中,且分列倒數後三位。

中國環境報》報道認為,排名下滑的原因或跟秸稈焚燒有關。當年4月初,沈陽連續出現“輕度-中度-重度-嚴重”污染過程。監測結果表明,污染主要源於生物質燃燒(电视剧)。

2023年10月底至11月,東北地區發生了PM2.5重污染過程。同時期,多源衛星監測到東北地區出現了大量秸稈露天焚燒火點。

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專家當時分析認為,秸稈焚燒就是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每次秸稈密集焚燒後3-4小時,污染物排放快速累積疊加區域傳輸影響,導致城市空氣質量出現不同程度惡化。

例如,在去年10月28日21時大量秸稈焚燒逐漸結束後,黑龍江大慶市PM2.5濃度在次日3時開始連續出現10小時超標現象。



△2023年10月28日–30日 東北地區秸稈焚燒火點分布圖

“結合地域特點探索解決路徑”


上述數據也說明,秸稈露天焚燒雖屢禁,但不止。

《半月談》在最新的報道中指出,秋收後到落雪前和谷雨前後是農民燒秸稈的多發期,在“禁燒令”的要求下,從鄉鎮長到村裡的“屯長”,經常要在地頭執勤。

東北北部一個農業大縣農技推廣中心主任說,秋收後到落雪前約1個月,全縣僅供應看守幹部的餐食費用就需支出十多萬元,但值守到最後,秸稈還是“一燒了之”。

文章說,除了焚燒,秸稈處理有還田和離田兩種“歸宿”,但目前都存在弊病。


還田的主要問題在於,一些秸稈中的農作物病菌、蟲卵得不到焚燒,還田之後,造成農田病蟲盛發。在秸稈較多的地方,全部還田還會導致土層不實,影響蓄水保墒。

離田的主要問題在於,一些地方秸稈綜合利用途徑仍然偏少,秸稈利用產業化發展不足,且秸稈離田後運輸、儲存成本高,很難及時處理。此外,秸稈打包離田,還會刮走地表肥沃土層。

具體到東北地區,秋收後有時10月中旬就封凍,秸稈和土壤凍在一起(电视剧)。還田離田都難以進行。如果來年春天處理不及時,還會耽誤農時,造成減產。

問題如何解決?

3月21日,農業農村部發布了《2024年春耕期間東北地區秸稈科學還田指導意見》。

《意見》提出,東北地區春耕期間要按照“因地制宜、分類處理、不誤農時、服務春耕”的原則做好秸稈科學還田。

3月30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長春市公主嶺市響水鎮現場察看情況。

黃潤秋表示,要統籌糧食安全與環境保護,加強部門協調配合,開展秸稈還田技術模式可行性分析,結合地域特點探索散碎秸稈離田還田解決路徑,加強根茬殘余物處置利用研究,切實提高秸稈綜合利用水平,推動秸稈利用產業化發展,從源頭減少焚燒風險,有效防范秸稈焚燒引發重污染天氣。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7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