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6 | 來源: 黑噪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
饑荒,是天災;貪污,是人禍。
但在古代卻有一種特別的人才,他們能把這兩者合而為一,演化出一種名為“借賑發財”的獨門手藝。
每當某地有了天災,當地官員心裡就樂開了花,他們奏本上寫著“天災求救”,心裡想著卻是“難遇良機”。“大災大貪、小災小貪”,成了明清時期的官場潛規則。
明朝萬歷年間,山東、河南、陝西連年災荒,蝗蟲飛起,赤地千裡,餓殍遍野。
水災也多。比如萬歷二十一年(1593),河南省遭遇了世所罕見的特大洪水,下轄的八府十二州都有不同程度的受災。開封、南陽、鹿邑、汝州等地皆成澤國,汝州“滂沱淋漓,萬頃清波,魚鱉其民”,上蔡“春夏淫雨,入秋……田隴廬舍崩壞殆盡,溺死者無算”。
朝廷一看,這不行,不能讓百姓餓死得太多,不然來年就沒人交稅了——由一件事情可見,即朝廷當時仍以“每石五錢”的價格,對河南災區的受災水田進行折征。
某次災後,朝廷很快下詔賑濟:撥款百萬,糧十萬石,官員限期賑災。京城百官紛紛感動,抹淚發誓:“一定不負皇恩浩蕩,做好賑災之事。”
然而接下來,就是他們發財的開始。
貪污的第一步是:路遠水長,耗在運費裡。
一位姓李的知府,接到賑糧命令後,立刻上奏:“道路崎嶇,河道幹涸,運輸困難,需雇人夫三千,驢馬五百,運糧費需追加兩千兩。”
朝廷批准,李知府長舒一口氣。然而,人夫只招了一百,驢馬湊了五十,其余皆虛報。至於糧食嘛,運到一半,什麼“路上遺失”、“河裡沉船”、“倉鼠偷吃”、“村民哄搶”,編出一點理由來還不簡單?
總之最後到災民手裡的,只剩一半。
當然,這一半中還有部分是霉糧、蟲糧、陳糧。他會非常“體恤百姓”地宣布:“雖糧有蟲,然煮熟仍可食之,節儉為德也。”
百姓感激涕零,李知府數銀子數到手軟。
大清還有過這樣的“賑災銀私分”潛規則:總督得三成,布政使兩成,州縣官分余下五成。
分賑之前,還要先擺龍門陣。
到了發放階段,理論上應該是“登記災民——依戶分糧——按月續發”。可在實際操作中,卻是另一套:比如會搞“鄉紳優先”,理由是他們“能安撫百姓情緒”。
於是百姓發現,賑災第一波領到糧的,往往是本地地主、富戶、族長、保甲長、文書、差役,他們一家能領幾石、幾十、上百石糧,還能轉手高價售賣給真正的災民。
盡管明清都有“粥廠”制度,給災民施粥,但往往流於形式,起不到真正的賑災作用。
百姓很多時候得靠買回來的賑糧活命,但聽說糧原本是要直接發給他們的。盡管如此,他們還是得謝恩。
還有一種創新叫“賑而不發”。
有些官員聰明,他們將救災糧直接“封倉”,理由是“怕哄搶、怕火患、怕霉壞”,總之“為糧負責”。
然後,他們就開始大做文章。
比如,在賬面上,這些糧食已經“發放完畢”,每一石都有“領糧人簽字畫押”。但這些人,有的在外逃荒,有的已經餓死,有的根本不是災民,只是衙門裡某位差役的親戚。
有人質疑他們造假,他們便說:“我們是照章辦事的,簽字白紙黑字,你懷疑,難道是懷疑朝廷賑災的善意?”
從此,人們不再多問。
可能有人會說,朝廷難道不知道也不管?
其實朝廷不是不知道,只是不便知道。
明清時期,地方官面對災荒都有一種常見的“潛規則”,即“欺上瞞下”。地方官每遇到災荒,先是瞞報,瞞報不住則開始虛報,有百姓求賑災則放任不管,任其流散——待饑民逃散後地方官反而很高興,因為這樣就可以把撥下來的賑災銀子直接歸入“地方小庫”了。
地方官最終給朝廷匯報的往往就幾個字:“聖主早已明鑒”、“小民感戴祝頌”,等等。
每逢災年,地方會呈報“餓死人數”,但報得太少顯得造假太明顯,報得太多又顯政績不佳,於是常常“一半真實,一半藝術加工”。
某年河南旱災,一位官員上奏:“餓殍六萬,尚余存口十萬,請加賑糧三萬石。”
後來百姓口口相傳:“其實餓死十萬,只說六萬。”
監察御史到了之後,寫道:“貪官借賑斂財,百姓無糧可食。”
於是那位賑災官員上奏辯解:“御史無知,毀臣清白,臣實捧心辦事,冤哉枉也。”
皇帝一看,兩邊都有理,便下旨:“皆當謹慎,再議再議。”
然後……再也沒有然後了。為何?如果這次賑災款項嚴查,那是不是意味著每次都得嚴查?查了一個官,是不是意味著所有的官都得查?
你查得過來嗎?或者:你查了州官,難道還要查遍所有的縣吏?
說到當時的“智慧”,其實還有一招:以賑之名,圈地為私。
其中最妙的操作,要數“賑災圈地”。
官員上書說:“災後百姓無田可耕,宜開墾荒地,以工代賑。”
朝廷最喜歡如此——幫助國家開荒拓土,還不用開倉救災,於是這下可高興壞了,立刻撥款撥人撥糧支持。
地方官也喜歡——借著搞代賑工程,克扣糧錢、虛報預算,都乃發財良機。
以工代賑新開的那些地,悄悄成了本地豪強和官員親族的“新田”,所謂“以工代賑”,其實是“百姓免費種地,糧歸我賣錢”。
百姓種完一季,得一碗粥,官員得十石糧,還可轉售給國庫,騙取回購銀兩。
這些事情,百姓可有怨言?看見每次大災後地方官家中都添了新房,出門排場又更浩大了些,百姓也只能揣著明白裝糊塗。
史書寫道:明萬歷二十二年,河南大饑,人相食。
但有個老者在村口烤著野草根說:“我們不是餓死的,是被救災救死的。”
史官對此沉默,反而只提筆寫下殫精竭慮、任勞任怨的“循吏良臣”的救荒官員形象。
後來有人考中進士,亦寫文章歌頌大明官員“仁政愛民、賑濟有方”。
更有士子稱:“大明盛世,民不聊生乃天命,非官吏之過。”
我們今人讀到這裡,也只能沉默。-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特朗普Win!以史為鑒:歷次大選後美股如何走?
- 《唐探1900》喜劇懸疑不變,又能以史為鑒丨導演談
- 長周末即將到來 大溫天氣有壞消息
- 熱帖:中美博弈新階段,這個"熱帶中國"火了
- 自由黨又丟一席 多數政府還有戲嗎
-
- 列治文這公園女子遭性侵 尋嫌疑人
- 汪小菲婚禮現場宣誓,連喊兩聲"我願意"
- 租金最貴 溫哥華這社區超過市中心
- 8000萬頭獎得主要現身!大溫華裔媽媽中大獎
- 列治文50多景點6月這周末免費開放
- 溫哥華牙醫 采用先進技術最新設備
-
- "投降式睡姿"或許是2種身體問題的信號
- 中國宣布"不參賽"後 韓國棋院更改規則
- 新住房部長:房價無需下降供應增加
- UBC女保安慘死 嫌犯又這樣開脫了
- 剛上任引爭議 稱加房地產危機根源
- 大溫著名發廊 美發師都來自於日本
-
- 大溫的他中八千萬 35歲就遞交辭呈
- 中美休戰暗藏玄機 恐正醞釀大風暴
- 慘!過敏季開始更早 更猛 持續更久
- 老年人接種這種旅行疫苗突然叫停
- 維多利亞日長周末哪裡開門哪裡關
- 前所未有!2萬+留學生在加拿大申請難民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