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0 | 來源: 九萬裡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5月8日,烏克蘭最高拉達(議會)以338票贊成的結果支持並通過了這份協議;隨即,澤連斯基給遠在大洋彼岸的特朗普(专题)打了一通意味深長的電話。
澤連斯基先是稱這是一份具有真正歷史意義的文件,為兩國開辟了諸多新的合作契機,並向特朗普詳細介紹了俄烏戰場局勢,表示烏克蘭已准備好從即日起實現為期30天的停火。
那麼,這份以資源換安全的“歷史性協議”,真能為和平解決俄烏沖突帶來曙光麼?
4月30日,美烏雙方在華盛頓簽署《美烏重建投資基金成立協議》。
協議背後是“利”字當先。
這份自詡“和平”“互利”的經濟合作協議,背後的實質其實是特朗普與澤連斯基圍繞利益爭奪的爾虞我詐。
特朗普的如意算盤。
特朗普執政百日之際,美國交出了三年以來最差的季度經濟表現。這份礦產協議於此時簽訂,無疑給特朗普政府來了一劑強心針。
表面上,協議幫助烏克蘭保住了資源主權,避開了債務陷阱。可仔細分析,這不過是美國的“障眼法”。協議只是框架,執行細節全靠後續談判,烏克蘭必須看美國人臉色,仍然存在諸多變數。
對美國而言,簽下這份協議就是單方面收益的成果,特朗普希望用礦產協議讓世界看到他推進俄烏和談進程的能力,同時讓美國國內認可他在處理俄烏問題上“美國優先”的立場,玩的是一箭雙雕的策略。
簽下協議,特朗普就有底氣施壓俄羅斯和烏克蘭,迫使雙方接受美國拿出的方案。
澤連斯基“揣著明白裝糊塗”。
烏克蘭在俄烏沖突中如履薄冰,靠美國軍援續命,澤連斯基必須緊緊抱住這條“大腿”。而協議的簽署實際上是澤連斯基在有限的戰略空間中,設計出的“空城計”,用充滿不確定性的礦產價值換取喘息空間。
烏克蘭號稱擁有2萬個礦床,117種礦產,占全球資源5%,表面看似富庶,可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
烏克蘭稀土儲量50萬噸,全球占比1.5%,多數分布在俄控頓巴斯地區,煤炭資源同樣也分布在俄控頓涅茨克,油氣則靠近黑海大陸架,目前根本不具備開發條件,而頁岩氣開發因技術環保爭議更是不切實際。
澤連斯基深知烏克蘭礦產根本還不上特朗普“5000億美元”的欠款,合作的結果只能是“雷聲大雨點小”,所以在2024年9月一早就主動拋出“礦產合作”的誘餌。
烏克蘭中有較大數量的礦產資源分布在俄羅斯控制區域。
在澤連斯基看來,這份協議只涉及新增收益的50%,不碰現有預算,烏克蘭主權看似無損,同時利用這份“空頭支票”穩住特朗普,避免他上台初期翻臉斷援。
事實證明,澤連斯基做了一筆“絕佳”的交易,協議簽署次日,特朗普政府立馬批准5000萬美元軍售。
但長期看,他的計謀存在破綻,協議沒給烏克蘭想要的安全保障,加入北約希望落空,協議雖提“持久和平”,卻缺乏具體的軍事保護措施,澤連斯基無法改變烏在美俄夾縫中的弱勢命運。
俄烏沖突究竟走向何方?
短期看,美烏礦產協議似乎有助於俄烏停火談判,烏克蘭用礦產合作開發討好美國,俄羅斯也擺出停火姿態。但協議卻沒有觸碰俄烏沖突的根本症結,那就是領土和安全保障。
截至2025年5月9日,協議已經簽署多日,俄烏雙方仍在多線開火,庫爾斯克方向烏軍活動頻繁,頓涅茨克方向俄軍推進並造成烏軍損失,哈爾科夫方向雙方激烈交戰。
就目前看,俄烏問題下步存在兩種發展方向。
可能性一:美俄談攏,烏克蘭淪為“資源殖民地”。
盡管目前美俄在烏克蘭問題上尚未達成最終共識,但兩國在頓巴斯地區稀土資源開發、黑海能源航道控制等具體利益層面可能存在協商空間。
俄羅斯總統普京也曾表態願與美國合作開發頓巴斯等地區的礦產,而特朗普政府的外交重心是“以資源換和平”,即通過利益置換對俄妥協。-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史上最大一筆:美國沙特簽署近1420億軍售協議
- 批評英美貿易協議 中國外交部發出警告
- 美中新貿易協議 美國獲5大關鍵成果
- 卡尼兌現承諾 第一步要為中產減稅
- 房屋升值不算啥 這才是新炫富手段
-
- 這些話也有人信 加國兩男損失15萬
- 五熊一家頻頻上門 女房主不淡定了
- BC男子懵了 被人申請個人信用額度
- 丹麥發達到什麼程度?說幾句刺耳的真話
- 盡管存在錯誤 這選區自由黨一票勝
- 溫哥華匯款/外幣兌換 匯率最優安全
-
- 耗了8年花3億 梅西隧道連工都沒動
- 壓軸登場、長長紅地毯....習在莫斯科享盡榮耀
- 營養師傳授"彩虹飲食法"讓你更健康
- 溫哥華貸款經紀 解決各類疑難貸款
- 舉世矚目!美中台海決戰"提前打響"?
- 能幹擾F-22的"陣風"戰機 為何逃不過中國導彈
-
- 加國人悲慘困境:要麼等死,要麼自費去國外求醫
- 牛!溫哥華被評為北美最幸福的城市
- 陸媒:短短一天,印巴局勢迎來大轉折 ...
- 這選區將重新計票 自由黨或增一席
- 小馬哥和小澤在雨中相擁,不願分開
- 王興興最新發聲:我們非常缺人,所有崗位都缺!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